政府希望透過放寬跨區地積比轉移,令私人參建商有更多誘因參與市區重建。 |
施政報告指會預留3幅用地予市建局建立「樓換樓」的替代單位。 |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政策以推動市區重建。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昨日出席記者會時表示,過去10年,有50年樓齡的樓宇每年增加500多幢,但重建只做到160幢,早前已允許部分地區可同區轉移地積比,故今次「再出重啲手」,放寬至跨區地積比轉移,使私人參建商會有更多誘因參與市區重建。她重申現時舊樓老化程度十分嚴重,上述「重錘」政策初心是希望推動重建。
被問及是否因私人市場反應差,才需要推出更多措施利誘發展商參加。甯解釋指,過去兩年市場環境不太旺盛,整體經濟影響重建意欲;另一方面是系統性問題,因為大多舊樓密度及容積率高於規劃大綱圖,例如部分舊樓容積率可達17,即使重建時盡量讓參建商保留,但高度仍有限制,令發展商建不到以前的密度,故需要政府推出措施才有足夠誘因吸引他們重建,日後會再與業界商討。
「7年樓齡」收購檢討 明年諮詢
此外,施政報告指會預留3幅用地予市建局建立「樓換樓」的替代單位。甯漢豪稱,市建局是法定組織,其營運不止是為了利益,當市建局面對財政壓力時,政府不能袖手旁觀、不理重建市區的夥伴。而市建局早前提出檢討「同區7年樓齡」收購方案,甯稱希望可於明年完成計劃並進行初步諮詢。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硕谷新闻聚合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 版权声明
文章由硕谷新闻聚合编辑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