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股观经/人民币国际化迎绝佳时机\李迅雷

察股观经/人民币国际化迎绝佳时机\李迅雷

  图:全球货币体系面临重构,中国应抓住机遇,提升人民币在国际支付、结算、融资等的比重。

  人民币市场汇率相比购买力平价汇率存在低估,而扩大本币在全球的开放度和增强流通性可以让本币升值。考虑到中央政府的杠杆率水平低、国有资产规模庞大且人民币信用度高,人民币国际化的空间巨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中国GDP规模为18.9万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二,约占全球GDP的18%左右。但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每三年发布一次的《Triennial Central Bank Survey(2022)》,2022年人民币交易占比7%,是第五大交易货币。

  在储备货币方面,截至2024年末,人民币资产约为2496.8亿美元,占比2.2%,是第六大储备货币。在国际支付方面,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每月公布的数据,2025年5月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占比仅为2.89%,为第六大支付货币。而且人民币支付存在地域方面较为狭小的问题,即人民币国际支付主要发生在香港,占比超过七成。

  美元信用明显走弱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不难发现,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确实在不断提高,但仍落后于中国GDP的增速。如果能加速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会对企业的投资和居民消费行为带来较大影响,但至少有利于中国经济更加开放、国内企业在全球投资更加便利、国内投资者资产配置组合更加合理,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也会更高。

  从外部环境看,受所谓“对等关税”、地缘政治冲突等多重因素影响,当前美元信用明显走弱,为人民币加快国际化进程带来契机。

  美汇指数下行,6月初一度跌至97.6,创2022年以来新低,较年初110以上的高点下跌超过10%。根据美银美林发布的6月全球与亚洲投资经理调查,目前对美元的低配比例已创近二十年新低,59%的全球投资者预计美元在未来十二个月内将走弱。

  美国债务压力上升。2024年末,美国政府部门杠杆率达114%,联邦政府利息支出占经常性支出的比例高达16%。截至2025年5月末,美国国债规模超过36.2万亿美元,到期债务规模及借新还旧压力巨大。近年来,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债比例明显下降,目前已低于25%。

  美元避险属性弱化。历史上,当市场出现恐慌情绪时,标普500波动率指数(VIX)上升,投资者转向美元避险,美汇指数与VIX同步上升。但最近一年来,VIX上升时美汇指数依然下行,美元的避险资产属性存疑。

  当前存在美元流动性过大问题(作为支付货币,美元占全球比重48.46%;作为储备货币,美元占全球比重57.8%),而且锚定美元、美国短期债券及定期存单的稳定币规模又是全球最大,主要有USDT、USDC等,规模超过2000亿美元,占全球稳定币比重超过80%。因此,配置过多的美元或美元资产,容易被美元信用绑架。换言之,过低的流动性容易导致汇率低估,过高的流动性则易导致汇率高估,目前美元就属于汇率高估状态。

  人民币跨境收付攀升

  从自身发展看,中国企业出海规模大幅上升,对人民币跨境收付、人民币融资等需求大幅增加,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场景更加丰富,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巨大需求。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DI)带动人民币“走出去”。2023年用于对外直接投资的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为2.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尽管绝对规模不大,但增长势头良好,2017年来年均复合增速33.6%,增速快于同期用于货物贸易的人民币跨境收付。

  出海企业“对外投资─设备采购─生产经营─利润汇回”等链条的逐步打通,将进一步带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人民币跨境收付。可与此互为印证的是,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对外资产中的人民币资产比重明显上升,从2015年末的8%上升至29%,而美元资产占比则由73%下降至51%。2024年末,中国银行业对外资产1.6万亿美元,其中存贷款资产占60%;存贷款中人民币资产占比达35%,高于整体对外资产中人民币资产占比。

  跨境业务中人民币使用明显增加。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3年,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占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金额的比例分别为24.8%、31.9%,2024年1至8月,上述比例分别为26.5%、31.8%;2023年,直接投资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为7.6万亿元。在跨境业务中增加人民币使用,有助于国内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减轻货币错配影响,加深与其他国家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合作。

  人民币融资成本较低。由于美联储持续推迟降息步伐、人民银行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中美利差持续倒挂,人民币作为融资货币的作用增强,熊猫债发行规模明显上升。2024年共发行熊猫债109只、金额合计1948亿元,平均发行利率2.33%、创历史新低。截至今年5月末,上海清算所托管的熊猫债合计3224亿元。

  当前数字货币风起云涌,最近全球又掀起稳定币浪潮。稳定币有利于提高对应货币的流动性,货币的供给将大幅增加。因此,在商业机构纷纷发行稳定币的浪潮下,全球货币体系面临重构的机会,中国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大幅提升人民币在国际支付、结算、融资和储备中的比重。

  从宏观层面看,人民币国际化有利经济高质量增长,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今后GDP增速目标可适当调低。

  中国2035年的远景目标之一是,“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世界银行按照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把世界各经济体分成四组,即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中等偏上收入和高收入,人均国民总收入衡量标准以美元计。通常,中、低收入国家被称为发展中国家,只有步入高收入国家才有可能成为发达国家。从这个定义上说,经济增长、人口增长、通货膨胀、汇率等因素都会对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产生影响。

  由此,通过人民币国际化使得人民币汇率适度升值,将有助于实现中国中长期发展目标;也就是说,若人民币小幅升值,将一定程度上降低对于年度经济增速的下限要求。

  从微观层面看,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中国企业做大做强,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产配置。从国际对比看,中国优质企业的规模明显小于美国。截至2025年6月20日,中国共有上市公司5429家(含沪、深、北),总市值为102万亿元,美国共有上市公司5434家(含NASDAQ、NYSE、AMEX),总市值为78.92万亿美元,中美的上市公司数量大体相当,但总市值差距明显,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明显小于美国。

  助力中资海外并购

  中国企业的跨境并购数量和金额也明显少于美国,而通过产业上下游的并购进一步加强公司盈利能力并提高市值,对公司提升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做大做强至关重要。因此,通过加速人民币国际化,助力企业更好整合全球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向。

  引进来方面,截至2025年3月末,外资持有A股2.36万亿元,占A股全部市值2.99%、占流通市值2.36%,与2021年6月末的2.99万亿元、3.99%、3.03%相比呈现下滑趋势。2025年2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提出“加大对上市公司、境外基金和投资机构等的宣介力度,引导更多优质外资长期投资中国上市公司”;修订后的《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降低了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实施战略投资的门槛。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便利外国投资者的资金使用,增强外资来华投资意愿。

  走出去方面,人民币国际化将增加企业资产的流通价值、提升企业估值,帮助中资金融机构与中资企业一道走出去,畅通“国内金融机构─人民币跨境融资─投资海外资产─获取关键资源─反哺国内发展”的循环。

  (作者为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 版权声明
THE END
欢迎随手分享,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