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中国外贸企出海 应对关税战\邓 宇

金融观察/中国外贸企出海 应对关税战\邓 宇

  图:中国企业深度布局东南亚市场,包括在泰国开设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体系的竞争优势凸显,即便面对2018年特朗普1.0“贸易战”和特朗普2.0“关税战”,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仍延续韧性,这是中国外贸企业的底气。同时,外贸企业顺应再全球化的潮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全方位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重构,不断提升实力。

  中国外贸企业短期将面临“对等关税”的负面冲击及“阵痛期”,但中国的反制措施将发挥震慑作用,而且各方面的支持性措施将加快落地,为外贸企业保驾护航。

  一、中国前瞻布局积极应对关税战冲击

  一方面,再全球化加速推进,中国前瞻性战略布局。中国持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布局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和拉美等非欧美地区。2024年中国对亚洲的直接投资达1416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215%。区域战略布局来看,中国倡导共建“一带一路”带动沿线基建,而且促进中企在东南亚、中东、中亚、拉美及非洲等扩大投资,帮助当地建立新能源、电动车等的新兴产业链。近年中国持续深化中国─东盟自贸区合作,相继在印尼、泰国等布局电动车、光伏产业链,深度融入当地新兴产业规划。为应对关税战冲击,中国坚定维护全球化,持续扩大与新兴市场合作,这些区域具备广阔市场和增长潜力,孕育新的投资机会,将为中企“出海”带来新机遇。

  世界对中国经济依存度上升

  另一方面,关税战难以持续,中国反制更显底气。中国拥有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具备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和难以替代的制造业产业链竞争优势,本轮关税战也将难以持续,中美“脱钩”不符合双方利益。2024年中美双边贸易额6883亿美元,对美贸易顺差3610亿美元,比2018年增11.7%。“对等关税”本质上是美国寻求谈判的筹码,威胁全球贸易正常秩序,但这种方式已被历史证明其荒谬和极大的破坏性。所谓的“脱钩断链”难以实现,且严重破坏国际贸易网络。另外,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上升。2000至2024年中国出口至发达经济体的占比降至55%,同期出口至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占比升至45%。长期看,关税战难挡中国在高水平开放和“双循环”战略的深度布局。

  深度布局“全球南方”市场

  二、中国外贸企业的优势及韧性充分显现

  其一,中国布局国际多元市场,供应链更有弹性。中国、东盟、拉美和非洲等“全球南方”代表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更快,在全球产业链和经贸体系的份额不断攀升,新兴国家区域内经贸合作明显加快。以中国、东盟等为主要成员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以及中国倡议的共建“一带一路”和扩员后的“金砖+”,成为再全球化的主力军。近年来,中国深度布局东南亚,加强经贸合作。截至2023年末,中国对东盟制造业的直接投资存量达568.6亿美元,在东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超7400家(包含非制造业)。中国同东南亚、拉美及非洲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深度融合,将凸显中国的供应链弹性,而关税战反将促使愈来愈多的国家加强区域内贸易,特别是寻求同中国的经贸合作。美国在全球进出口贸易的份额虽较高,但美国贸易对外依存度高,短期内无法找到完全进口替代。美国“对等关税”引发的负面冲击虽给全球产业链带来阵痛,但中国供应链体系更有弹性优势,过去经受住2018年贸易战的严峻考验,本轮关税战将增强中企在全球市场的经营和投资能力。

  其二,外贸企业竞争优势显现,发展更具韧性。中国在交易量最大的22种中间品中,有20种处于领先地位。同时,中企在数字经济和新型消费领域引领新模式,包括跨境电商、海外仓等业务也在海外扩大布局。调研显示,中国上市企业的海外营收主要由机械设备、电子、基础化工、医药生物、电力设备、汽车等行业贡献,其中有264家上市公司2023年海外业务收入占总营收超过70%,主要集中在电子、机械设备、医药生物和轻工制造。中企的跨国经营能力持续增强,产品和服务竞争力也同步提升,以“新三样”(电动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出口规模持续增长即是中国企业“出海”的成功示范。中企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和竞争优势,最终“对等关税”带来的商品成本将转嫁回流到美国的企业和消费者。比较而言,中国商品价廉物美优势将在关税战背景下进一步显现,经过压力测试后的发展韧性将增强。

  提高全球经营韧性 强化监管

  三、坚定支持中国外贸企业有效应对关税战

  面对当前关税战的严峻形势,中国外贸企业需要增强适应国际复杂环境的能力,保持清晰的战略和策略选择。建议外贸企业做好四点工作:一是紧跟国家战略布局,研判风险形势,精准掌握东道国的产业投资、劳工保护、税收等政策,综合制定跨国经营和投资策略,充分利用各项支持贸易发展的政策举措,结合跨境结算、融资、保险等便利化服务提升“出海”效能;二是增强全球经营韧性,着眼于提升跨国经营和投资能力,不断升级贸易产品和服务,提升国际竞争力,同时稳步有序推动产业链、资金链“出海”,发掘新市场、利用新模式,筛选稳定可靠的上下游供应商及合作方,充分保障供应链和资金链安全;三是强化监管合规,面对关税战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企需高度重视政策和市场风险,提升监管合规、政策法律的研究应对能力,警惕二级关税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制裁合规风险;四是深化同中资金融机构合作,为应对“出海”新形势和更大范围及更复杂的投融资需求,外贸企业更需要借助金融工具来实现全球投融资管理,防范各类金融风险,提升跨境投融资水平。

  关税战持续发酵,中国外贸企业需做好中长期准备。建议各界加大支持外贸企业稳健运行,从四个层面着手:一是加强区域内经贸合作,充分利用RCEP、“一带一路”及“金砖”等区域内经贸合作机制,以及境外自贸区、保税区及境内自贸区等各类高水平开放平台、优惠关税政策,并优化海关、跨境投融资及出口退税等政策便利,积极帮助外贸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二是加大力度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建立完善外贸转内销的配套政策、平台及税收减免措施,搭建外贸企业拓内销平台,在市场准入、渠道开拓、财政税收、金融服务保障等方面加大对外贸企业拓内销的帮助力度;三是加强涉外法律及合规支持,加快建立完善支持外贸企业的涉外法律及政策合规支持机制,提供更加完备的涉外法律咨询及相关服务,增强外贸企业合规意识,防范关税战衍生风险;四是加强外贸企业金融服务,推出针对性的专项金融支持政策,优化完善跨境结算、汇率避险服务保障措施,对外贸企业提供更便捷、较低利率的专项信贷政策,尽快推出贸易融资、中小型外贸企业专项贷款,降低外贸企业的融资及结算成本,保障外贸企业供应链稳定和安全。

  四、前景展望

  美国关税政策摇摆不定,对中国外贸企业带来挑战。中国坚决反制美国“对等关税”,并着手推出稳外贸各项支持性政策。外部看,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国际贸易体系发生剧变,依托上海构建促进人民币全球循环使用的贸易投资服务体系具有战略意义,高水平、高能级的“金融+贸易+开放”的格局将赋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实现更高能级的发展,从而为中国企业高质量“出海”保驾护航。

  内部看,要做好应对关税战的中长期准备,支持外贸企业加快融入国际市场,助力外贸企业更好适应外部形势变化,锻造发展韧性和国际竞争力。相信,随着各方面政策举措落地,在多元化市场布局、国内市场拓展以及价值链地位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中国外贸整体运行将更加稳健,也将推动中国外贸企业在应对关税战的过程中破局求变、闯关突围。

  (作者为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 版权声明
THE END
欢迎随手分享,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