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内银虽面临需求疲弱、息差承压、风险暴露等挑战,但边际上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2025年第一季度,内银交出一份“总量承压、结构分化”的成绩单。在宏观经济弱复苏、存量资产重定价、风险暴露尚未完全出清等背景下,内银整体业绩下滑,但部分指标的边际改善和经营策略的主动调整,仍传递出行业周期触底的积极信号。结合2024年全年业绩表现,2025年内银或将在政策托底与行业主动求变的共振中,迎来新一轮周期拐点。
第一季度,内银遭遇营业收入与归母淨利润双降,按年分别跌1.72%和1.2%,较2024年的增长0.08%和2.35%明显下滑。不过,客观审视2024年内银业绩的结构性改善,其驱动力量本就单薄:一方面仰仗债券市场走牛行情催生的非息收入扩容,另一方面依托拨备计提节奏调整形成的利润支撑效应,核心盈利能力并未见底。在此背景下,2025年首季财务指标的边际恶化,更多是银行内源性增长动能疲弱的真实化显现。
淨息差:拖累业绩增速,但压力有望边际缓解
2025年第一季度,内银淨息差普遍延续下行的趋势,国有大行淨息差平均值为1.46%,较去年下降0.02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淨息差中枢也回落到1.6%至1.7%区间。原因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2024年存量房贷利率下调、LPR多次下降导致资产端收益率持续走低,2024年第一季度的高基数,叠加存量贷款重定价效应,今年第一季度息差收窄压力较大,房贷占比较高的大行所受影响更大。二是存款定期化趋势难改,尽管银行通过置换高息存款优化负债成本,但活期存款占比提升幅度有限,负债端成本下行速度慢于资产端。
不过,随着存量贷款重定价效应的集中释放,内银息差收窄压力有望边际缓解。尤其是,去年第二季度人民银行全面叫停存款手工补息,叠加第三、四季度连续降息政策落地,高基数效应渐退背景下,后续息差对内银营收及利润增速的拖累效应将呈衰减态势。
非息收入:整体继续承压,且分化显著
在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非利息收入已然成为内银业绩维稳的重要抓手。今年第一季报显示,42家上市银行实现非利息收入总额4226亿元人民币,按年微降1.88%,凸显增收压力。结构性分化格局异常鲜明:20家银行非息收入实现正增长,有14家更双位数增速;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另有22家银行非息收入下滑,其中13家出现双位数跌幅。剧烈分化的背后,反映非息收入的稳定性仍有待提升。
资产质量改善 不良率下行
资产质量:对公改善、零售承压,风险缓释进行时
2025年第一季度,内银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不良贷款率延续下行态势,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夯实。值得关注的是,多数银行拨备覆盖率继续下降,仍存在利用拨备工具平滑利润的运作空间。第一季度,42家上市银行中不良率中位数维持在1.17%水平,较去年末微降0.005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中位数为258.81%,较今年初收窄4.63个百分点。
在结构上,银行资产质量继续呈现“对公改善、零售承压”的格局。第一季度末,内银对公贷款不良率普遍下降,反映房企融资协调机制和债务置换政策的效果。相比之下,零售端风险仍然在发酵,信用卡、消费贷不良率继续攀升。
2025年展望:迎新一轮景气周期
展望2025年,内银息差或继续承压,但降幅有望边际收窄;叠加财富管理业务回暖、不良风险逐步出清,行业有较大概率周期触底。
结合市场主流预期看,2025年内银淨息差降幅有望从2024年的17个基点收窄到10至12个基点。一方面,相比2024年,今年降息节奏有望放缓;另一方面,息差已处于较低水平,继续收窄空间有限。
非息收入方面,债券交易收入贡献大概率下滑,但大财富管理业务回暖或成为非息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撑。在降息背景下,存款利率将继续下降,为财富管理业务打开增长空间,叠加资本市场边际回暖,代销理财、保险、基金等业务贡献有望回正。同时,受益于并购重组活跃度和债券承销规模扩张,投行业务也有望保持高增长。
资产质量方面,对公资产质量改善趋势明确,但零售风险仍需警惕。对公贷款方面,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等政策将持续化解存量风险;制造业、绿色经济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增长,则为资产结构优化提供支撑。零售端风险虽难言见底,但在经济温和复苏与银行主动调整下,不良暴露节奏或趋于平稳。需警惕的是,若关税战超预期,出口链企业贷款不良风险加速暴露,或成为新的风险点。
整体来看,2025年,内银仍将面临需求疲弱、息差承压、风险暴露等多重挑战,但边际上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随着各项稳增长措施的落地,内银有望迎来新一轮景气周期的起点。
(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硕谷新闻聚合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