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中国国债已成为全球资产再平衡的核心选项。\AI制图
本月中国财政部于离岸市场发行两轮国债,资金认购热情超乎预期,同时中日两国10年期国债利差收窄至历史新低,凸显全球资产配置再平衡的趋势。
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债市内在吸引力的上升;二是主要发达经济体财政风险的累积。即“东稳西荡”格局的形成。
11月17日(周一),中国财政部在卢森堡发行40亿欧元主权债券,包括4年期20亿欧元与7年期20亿欧元的高级债券,总共录得25倍超额认购。必须注意的是,非亚洲投资者占比高达65%,反映出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而本月初(5日),财政部在香港发行40亿美元主权债券,录得近30倍超额认购。
从利率层面来看,中国国债的抢手程度亦十分明显。截至昨日(11月21日),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1.82%)与日本同期限国债收益率(1.79%)的利差已收窄至3个基点,创下历史最低水平,出现倒挂似成定局。(见附图)而在一年前(2024年11月)两国10年期利差还有100个基点。
美日财政持续恶化
我们需要从境外与国内两方面来分析这一现象:
首先,眼下发达经济体的财政问题令人担忧,美日资产过去“避风港”的定位发生动摇。自新冠疫情以来,七国集团(G7)为应对经济冲击推出大规模刺激政策,导致政府债务激增,主权债发行量增幅甚至超过公司债规模。
出于对长期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惠誉、标普)已全部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动摇了美国国债作为全球最安全资产的地位。而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期批准的一份21.3万亿日圆的财政刺激方案,也引发国内债务水平持续恶化的预期,导致日本国债收益率快速上升。
由于中国债市与发达国家的固定收益资产相关性较低,对于全球投资者而言,配置中国国债能够有效降低投资组合的整体波动性,极大分散了投资风险,这对于追求稳健回报的主权财富基金,以及资产配置机构等稳健型资金而言,尤其具有吸引力。中国国债被视为一个低相关性、高流动性的优质资产,成为全球资产再平衡的核心选项。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底,外国机构持有中国债券约5870亿美元,接近纪录水平,并录得连续数月的持续流入。另据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简报,截至10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73万亿元人民币,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2.2%。
中国金融改革释放活力
其次,金融改革提升了中国债市的内在吸引力。例如,随着“债券通”的不断完善,降低了跨境资金流通限制;中国债市的交易机制日益成熟,极大地提高了境外机构投资的便利性和效率。而海外资金对中国债市的布局多偏向中长期配置,表明将其视为一种长期、战略性的资产,而非短期投机工具。
站在宏观视角来看,中国凭借政策稳定、产业完备,以及持续的技术突破,吸引到大量稳健型资金的流入。年初以“DeepSeek时刻”为代表的硬科技高光,以及上个月中美贸易关系的缓和,均让外界见识到中国经济的创造力与韧性,“东稳西荡”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硕谷新闻聚合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