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关税战博弈 美经济还能“例外”吗?\邓 宇

金融观察/关税战博弈 美经济还能“例外”吗?\邓 宇

  图:特朗普政府所发动的“关税战”,已经为美国制造了信任赤字。

  特朗普政府推出“对等关税”以来,中美之间进行了四轮谈判,虽有稳定预期,但也存在波折。短期而言,中美两大经济体的贸易往来仍维系且规模较大,很难完全“脱钩”,任何一方的不确定性都会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带来难以预测的挑战。

  从经济数据来看,美国经济的疲软态势和市场的下行压力在增加,“关税战”的反噬效应积聚,反映在美国债务风险的剧增,以及经常账户赤字的持续扩大。中长期看,“关税战”或衍生出的“贸易战”仍有扩大化的潜在风险,大国博弈和地缘政治风险可能有增无减。需要思考,全球经济和贸易体系将如何适应高度不确定性的压力测试?

  IMF料美经济增速放缓

  美国经济正在承受“苦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25年美国经济的增速将放缓至2%,2026年将稳定在2.1%,这一预测意味着美国的经济增长与2024年相比将显著放缓,主要原因在于政策不确定性增加、贸易壁垒增加及劳动力和就业增长放缓。

  近期,美国联储局发布最新经济形势调查报告(即“褐皮书”)显示,受加征关税影响,2025年9月初到10月中旬美国所有联邦储备区物价继续上涨。许多联邦储备区报告预计,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将拖累经济活动。有联邦储备区报告明确指出,政府长期“关门”将给经济增长带来下行风险。

  劳动力市场方面,“褐皮书”显示各地区、各行业劳动力需求普遍低迷。大多数联邦储备区报告称,由于需求疲软、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和对人工智能技术投资增加,更多雇主通过裁员和自然减员的方式减少员工人数。由于近期移民政策变化,多地酒店业、农业、建筑业和制造业出现劳动力供应紧张状况。全美商业经济协会(NABE)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预计,2025年失业率将上升至4.5%,虽然低于6月预测的4.7%,但仍显示出就业增长的乏力。

  “美国例外论”能否继续维系?从三组数据来观察:一是财政高赤字的难以为继。截至2024年底,美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淨负债高达26万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90%。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估算显示,2025财年联邦政府总收入增长了3080亿美元,增幅为6%,但总支出也同步增长了3010亿美元,增幅为4%。其中,公共债务的利息支出成为推动开支上涨的关键因素,其年度总额历史上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近期因美国参议院先后否决两党拨款法案,美国联邦政府近七年以来再次“关门”。

  二是经常住户赤字激增。IMF发布2025年《外部部门报告》显示,美国经常账户赤字从2023年的0.9万亿美元扩大到2024年的1.13万亿美元。虽然美国商务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第一季度经常账户赤字数据经修正后为4398亿美元,仍处于历史高位。

  三是“资本避风港”地位动摇。2024年底外国机构仅持有约31%的美债(总额28.55万亿美元),较2008年近60%的高点持续下滑;短期国库券市场份额跌破20%,十年内降幅超过一半。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美国国际资本淨流入规模较2024年下半年下降20.7%。

  政策负面效应持续发酵

  自特朗普政府实施对等关税政策以来,美国关税收入大幅增加,但政策本身的负面效应仍在持续发酵,包括随时可能重启的高关税。2025年上半年,美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仅略高于美国经济分析局2024年11月预测的一半,而核心通胀率则比预测高出约三分之一。

  特朗普政府主动推进关税谈判进程及通过各种方式暂缓高关税,或许在于避免关税政策对美国经济的重创,“对等关税”的副作用预计将在下半年进一步显现,可能加速贸易和金融体系的“去美国化”。

  发展中国家通常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并且在某些领域具有竞争优势。通过南南贸易,发展中国家可以相互学习、共享技术和经验,从而促进各自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国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6.2%,占进出口总值的51.7%;同期出口美国的金额为3172.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3811.4亿美元下降。

  全球经济互联深嵌,构建了最具效率的分工网络,“关税战”试图打破这种平衡,极具破坏性且引发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供需失衡,抬高了贸易成本。理解中美“关税战”博弈,其中半导体和稀土是两个关键变量。具体来看:

  一是半导体市场份额上升。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半导体设备销售额达到113.6亿美元,虽然同比小幅下滑2%,但环比增长11%,以约34.4%的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半导体设备市场的地位。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依然保持着强大的韧性和增长潜力,为产业链自主可控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是稀土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当前,中国的稀土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了69%的冶炼分离产能以及90%以上的精加工产能。中国掌握全球稀土90%以上处理能力的核心在于“技术领先的分离工艺+一体化协同系统+成熟工业集群+低电价与冶金副产资源协同利用+政策集中控制能力”,其主导地位大概率将会延续。基于此,特朗普第二任期极力推行的“对等关税”政策或将收效甚微。

  总的来看,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中国经济展现极强的韧性和优势,经受住了包括“贸易战”、俄乌冲突、新冠疫情及“关税战”等连续重大不确定性挑战。中国的优势在于制度创新、超大市场、超强产能和科技创新的系统集成,因而将推动2025年中国经济有望增长5%左右,同时出口货物贸易顺差预计有望续创新高,未来这些优势将不断放大,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创造积极条件。

  展望未来,尽管“关税战”仍在发酵,“关税战”博弈加剧,但中国的应对政策工具箱充足,一方面将提振消费内需置于首要任务,并全面部署稳外资外贸行动,另一方面,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坚持“做好自己的事”,精准有效实施宏观政策,促进经济和贸易稳定增长,为全球经贸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

  宽松金融环境掩盖疲软趋势

  讨论“关税战”前景不能脱离经济基本面,特朗普延续上一任期“美国优先”政策导向,意在通过发起“对等关税”政策一方面增加美国关税收入,从而弥补财政赤字,但规模仍然十分有限,尚难以覆盖每年超万亿美元的财政利息负担。与此同时,特朗普以关税为胁迫工具,迫使其他国家增加对美国的投资,无疑是“霸权”作风,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短期看,“关税战”博弈将持续发酵,但预期大体缓和,升级措施不利于美国政府关税谈判;中长期看,大国博弈和竞争不大可能减弱,依照特朗普及政府团队的意图,通过胁迫和制造紧张气氛的目的还是在于增加谈判筹码,但实际效果在减弱,由于政策摇摆导致互信机制被削弱,因而决定了关税谈判的曲折。

  IMF认为,关税政策全部影响“还没有完全显示出来”。在美国,企业利润被压缩可能抬高价格,带来新的通胀压力,宽松的金融环境掩盖了“疲软趋势”。从近段时间以来,特朗普政府虽然陆续达成一些关税协议,但能否维系且存在变数。一方面是这些关税协议的具体目标并非短期能够实现,而特朗普的任期也只剩三年;另一方面是有关谈判的进程不一致,而且关税政策高度不确定,潜在风险加大。

  当前阶段,美国政府发动的“关税战”已经制造了信任赤字,而在美国面临财政高赤字和经常账户高赤字的严峻挑战面前,特朗普政府团队愈发难以承受“关税战”升级的反制和反噬。

  (作者为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 版权声明
THE END
欢迎随手分享,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