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跃宏观/内捲加剧源于市场化不足\蒋 飞

飞跃宏观/内捲加剧源于市场化不足\蒋 飞

  图:针对愈演愈烈的汽车价格战,国家工信部明确表示加大整治内捲力度,坚决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月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明确要求依法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释放出国家层面“反内捲”政策新信号。随后几天,资本市场上对“内捲”和“反内捲”讨论热火朝天。

  内捲式竞争在这几年表现特别突出,2024年统计局公布中国的平均每周工作时长达48.7小时,持续4年增加,“996”、“7×24”等新名词在社会广泛流行;2024年光伏产业集体亏损,多晶硅价格持续下跌,到年底16家光伏头部企业联合签署自律公约,抵制低价恶性竞争;2025年至今汽车产业打起价格战,龙头企业带头拚价格,行业整体影响严重,部分新能源车企亏损严重。这些都反映出中国竞争内捲现状。

  内捲式竞争是一个社会性词语,用于描述“违背经济运行规律,低质量、同质化的过度无序竞争”的现象。这是百度百科给的定义,在经济学理论里并没有相类似的词语。本文通过经济学理论来分析一下内捲的含义。

  竞争的作用:优胜劣汰

  在经济学理论里,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如果没有竞争,社会资源就无法达到最优配置,个人财富也就无法达到最大。竞争就是优胜劣汰,不断淘汰落后的企业和产能,让优质的企业和创新的技术发展起来,带动整个社会技术进步,否则经济没有活力,技术难有进步,资源大量浪费。竞争是激烈的、残酷的,商场如战场,如果不能通过竞争淘汰落后企业或产能,于企业而言,好的企业发展不起来,坏的企业淘汰不下去;于行业而言,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于社会而言,经济效率低下,发展缓慢甚至倒退。

  通过充分竞争,产业结构实现不断升级变迁。社会上总有人担心技术的进步会造成大面积的失业,实际上这是对经济规律的不了解。技术进步会带来部分领域劳动的替换,但更主要的是带来收入的增长,其创造的新增需求可以在朝阳产业上吸纳更多就业。这就是典型的经济学理论:收入效应是大于替代效应的。只要能在总量上带来收入的增长,那么在个别领域的替代就可以牺牲。

  通过充分竞争,全社会的资本能够保持稳定且较高的回报率,这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基础。无论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还是从钢铁水泥等原材料加工产业向电气化、自动化产业转型过程中,资本能得到一定合理回报,这说明资本并没有被浪费,产能没有过剩。

  高盈利可以吸引大量投资,高亏损可以淘汰大量产能,这本是市场正常行为。但部分行业人士或经济评论家,认为亏损无法接受,企业破产倒闭会引发社会问题,就不愿意让过剩的产能快速出清,希望政府出面干预。这是对市场的错误理解,在微观经济学上,政府干预市场竞争,可能会扭曲市场行为,造成资源的进一步浪费。

  竞争能否充分市场化,体现了该经济体的投融资体制是否健全。投融资体制决定了产业发展从“进入—竞争—退出/转型”整个环节的高效合理程度。如果在产业进入环节,政府实施核准制,就可能会出现权力寻租空间,行业进入者并不一定是技术最先进者或资本最雄厚者,这在滋生腐败的同时也影响到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样在前期投资环节,各个进入者在银行贷款时面临利率不同、融资额度不同的隐形不平等对待,自然也就无法公平竞争,非市场化因素就会成为决定投资成功失败的关键,造成严重的市场扭曲。

  市场的扭曲:偏离合理水平

  而同样在竞争环节,如果以各种名目约束竞争也会造成无法市场化。比如在资本市场发展的早期,为了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股票发行制度实行审批制,从额度分配到通道管理,严控上市规模和节奏。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会比同行业未上市公司率先在资本市场上募集大量资金用于投资建设,这就促使大量企业争先恐后IPO。而由于紧缺性,新股定价往往偏离合理水平,让企业家萌生了赚快钱的想法,资本市场也逐渐变成了融资市场,股民投资者得不到投资的回报。

  2013年新华社发表文章《淡化行政干预、以真正的市场化改革解决IPO难题》就提出“逐步把发行节奏和发行价格的决定权交还给市场,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去疏导‘堰塞湖’”。最后注册制在2023年全面实行。

  最后在退出环节,竞争的加剧必然会导致部分行业和企业退出市场。但由于这些行业或企业部门牵连地方政府部门、大量职工失业和银行不良等社会问题,导致僵而不死、低效运行。中国的企业破产制度有待完善,间接融资为主的投融资体制让风险集中在商业银行里面,如果出现社会上大部分行业均过剩的情况下,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更没人敢推倒第一个多米诺骨牌。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快速发展中取得了伟大成就,但累积的问题也较多。地方政府作为运动员参与到某些领域投资建设中,让债务问题加重到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水平。 从90年代的钢铁、煤炭到后面的光伏、电力、新能源都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造成前期的投资无法产生稳定的回报,居民收入增速不断下降,消费需求也明显不足,无力承接已经转化的新供给能力,低物价预期持续存在,让经济陷入增长乏力的境地。

  又由于为了稳定经济增速,促投资政策始终处于重要位置,即使与当下需求明显脱节。以当下为例,2025年1至5月份汽车制造业利润总额按年下跌11.9%,已连续3个月负增长,行业内捲严重。但同期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按年增长23.4%,今年前5个月都处于两位数增速上,2013年以来都很少有持续这么高的增长速度。如果未来汽车需求不快速提高,这些投资可能又会成为新的过剩产能。

  政府在纠正“内捲式”竞争的过程中,若直接进行价格干预或产量限制,或不利于经济长远发展。如(配图)显示,当市场达到均衡时,价格为P1,但假设该价格低于汽车行业平均成本,所以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政府为了防止内捲式竞争,规定价格为高于平均成本的P2,这会造成汽车需求的缩减和汽车生产的增多。由于实际销售量由需求决定,所以最终的销售量为Q2,可以看出Q2小于Q1。汽车行业的整体销量下滑了,库存也增加了。当然政府同样可以规定汽车厂商实行限产,以实现在Q2上的供销平衡。

  但在这情况下,汽车产能的闲置部分超过了限价前,而且整个汽车行业的盈利状况是否好转取决于P2/P1与Q1/Q2的对比关系。如果P2/P1>Q1/Q2,整个汽车行业盈利有所好转。不过利润增加的部分来自于消费者福利减少的部分,因为消费者享受不到更低价的汽车产品了。

  同时新增的闲置产能增加了债权方银行的资产压力,这些闲置产能几年之后就会报废。最后限产保价不利于竞争的开展,无法促进市场快速出清,又回到了前期所提到的低效市场问题。

  改革的意义:可持续发展

  解决内捲的问题,在某些领域是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进而解决投融资体制的问题。而非市场化因素出现在“进入—竞争—退出”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形成拥堵和扭曲。这就需要我们加快市场化改革的速度,完善市场主体破产和退出机制,鼓励企业之间的兼併重组,鼓励竞争。

  最后,在宏观调控上,注重投资的短期目标和长期利益,投资是为了未来的消费,如果当前的投资在未来无法保持稳定的回报率,就会影响未来的消费能力,就会形成新的过剩产能。通过改革的方式,让经济回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让市场通过优胜劣汰保持最优状态,内捲问题或得到缓解。

  (作者为长城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 版权声明
THE END
欢迎随手分享,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