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香港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今年首季访港旅客约1200万人次,按年增长9%。
香港大力推进国际创科中心建设,聚焦包括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前沿科技,发挥研发实力及高端科研人才汇聚的优势,依托发达的资本市场及金融资源集聚的功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同时,香港不断加大引资引企引才的力度,在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和“A+H”热潮带动下,资本市场持续活跃。
香港经济发展继续向好,2025年首季GDP增长3.1%超预期,预计全年有望实现2%至3%的增长区间目标。展望未来,面对内外各类风险挑战,实现香港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在于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和新质生产力。
一、经济延续稳健增长态势
其一,经济延续稳健增长,潜力空间更大。香港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今年首季本地生产总值按年升3.1%,比去年第四季度加快0.6个百分点,并创5季新高。最大亮点是货物贸易,首季货品出口总额按年上升8.7%,进口上升7.4%,两者表现同样远高于去年第四季升幅。
其二,访港旅游吸引力大增,拉动消费增长。特区政府组织一系列文旅活动,除了传统的美食、购物、生态观光等,还创新推出演唱会经济、大熊猫热及文化艺术展览等文旅新业态。今年首季约1200万人次旅客访港,按年增长9%。
其三,大力吸引重点企业,拓展在港投资布局。投资推广署在2021年6月成立家族办公室专责团队,为有意在港开业的家族办公室提供一站式支援服务。日前,特区政府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公布新一批共18家重点企业名单,其中有15家企业来自内地,所有企业承诺在香港设立全球或地区总部,或建立研发中心。连同此前引进的66家重点企业,这些企业未来数年在香港投资约500亿元,创造逾2万个就业机会。
扩大研发 加码人工智能
二、投资热度和吸引力持续上升
一是资本市场表现活跃,红利持续显现。2024年香港迎来71宗新股上市,共筹集870亿元,在全球排名第四。为提升资本市场吸引力,证监会与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以进一步便利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并允许这些公司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此外,港交所更新《新上市申请人指南》,以说明这两类公司在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上市时,将被视为已满足《主板上市规则》第8A章所列的创新产业公司规定及外界认可规定。今年首季新上市公司共17家,募资176.80亿元,按年增2.69倍。
二是加快培育耐心资本,扩大研发优势。近年来,特区政府在创科研发的投入规模超2000亿元,连续两年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超过1%。2024年施政报告宣布设立100亿元创科产业引导基金,加强引导市场资金投资策略性新兴及未来产业。2022年特区政府设立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管理香港增长组合、大湾区投资基金、策略性创科基金和共同投资基金等多只基金,总额度达620亿元。该公司已投资90家科创企业及超过100个项目。
三是持续加码人工智能,保持领先地位。香港拥有发展人工智能的独特优势及深厚的科研土壤。科学园和数码港已集中800多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去年共吸引上百家人工智能企业落户。特区政府积极推进AI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支持加速在数码港建立人工智能超级计算中心,预计将在2026年启动首个阶段,并且计划三年投资30亿元资助AI发展,帮助本地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利用高效能计算资源,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支援中小企 优化稳楼市
三、需要关注及支援的重点领域
第一,关注中小企面临的经营挑战,加强支援力度。近年来,香港经济产业及本地零售消费市场转变加快,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不少中小企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生产力促进局公布2025年第二季“渣打香港中小企领先营商指数”调查结果显示,本季综合营商指数较上季微升1.0至43.8,指数与过去数季相若,反映在环球经济前景不明朗下,香港中小企的整体营商信心仍然维持保守。特区政府先后推出多项支援中小企的政策措施,金管局也联合银行业推出支援中小企的措施,协助更多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融资。
第二,关注楼市面临的结构性变化,优化稳楼市政策。香港楼市受益于政策优化及内地在港置业投资需求增长,住房及租赁市场维持一定升幅。截至2024年底,香港私人住宅落成量近2.43万伙,按年增长75%。销售方面,发展商采取具竞争力的定价策略,刺激新盘成交,连带二手住宅买卖也增加。租赁方面,受惠于特区政府引才、学生住屋需求以及“转买为租”的趋势,各类住宅物业的回报率均上升。但香港楼市也有隐忧,仲量联行《2025年第一季市场概览》报告指出,受到市场需求减弱及新供应庞大等因素影响,大部分香港商业及住宅物业的价格持续下跌,整体写字楼空置率上升,租金下跌。未来需要主动推出稳楼市的政策措施,借助政策松绑、金融条件及市场需求改善,助力楼市回稳。
第三,关注零售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推动零售消费转型。内地城市聚焦消费新业态,创新推出大量消费场景,文旅+、互联网+、绿色消费、品质消费等兴起,商家营销更富吸引力,线上和线下紧密融合,这些经验值得香港零售业借鉴。受港人北上消费及内地居民消费多元化等影响,今年首季度香港零售业总销货价值的临时估计按年下跌6.5%。香港零售管理协会认为,整体零售销售仍然困难,未来需要不断求变,适应新的消费生态和模式,从服务方式、消费场景和服务素质等各方面优化。
第四,关注“关税战”的负面冲击,提早推出支援措施。2024年香港贸易总额达1.3万亿美元,在全球经济体中位居第七。在2018至2023年,香港十大出口及进口目的地当中,有八个为亚洲或中东市场。特朗普实施的“对等关税”政策冲击全球经贸体系,中长期引发的负面效应将持续发酵,货运代理、贸易平台或中小型贸易企业,均可能受到负面影响。香港有必要加快打造跨国供应链中心,在贸易融资和跨境支付结算等方面提供便利、扩大融资支持,并且善于利用国家“一带一路”布局,帮助贸易平台及企业拓展多元市场,增强进出口贸易韧性。
创新求变 拓展多元市场
四、前景展望
全球经贸格局加速演变,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及主动转型变革是决定香港经济走向的关键要素。
从市场和企业自身来看,一方面要更快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摒弃守旧的思维惯性,敢于运用新业态和新模式,在创新求变中发掘新的增长机会,同时充分利用香港的发展优势,增强投资信心,向外拓展更多元的市场。另一方面,各界需要在特殊时期给予政策支援,包括引领企业加快绿色和数字化转型,广泛参与到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支持打造跨国供应链中心、绿色航运及大宗商品交易圈,既巩固已有的传统优势,也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
从金融服务的角度来看,当前香港经济稳健增长和各方面政策利好不断,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转型期,迫切需要加大金融服务支持。
一是加大金融服务创新,紧跟内地和香港互联互通新政策,深度参与互换通、南北双向的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和跨境理财通等、跨境支付等新业务。
二是因地制宜做好“五篇大文章”,积极推动包括贸易融资、绿色及可持续金融、科创金融等创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强化支持香港的创科产业、绿色及数字化转型,加强支持香港中小企业、银发经济以及社会民生领域。
三是深化跨境联动,立足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及香港资本市场回暖的新趋势,发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金融租赁”等全方位联动的牌照优势,支持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全方位服务企业出海。
(作者为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本文谨代表个人观点)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硕谷新闻聚合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