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科企专线”便利企业上市,有助巩固香港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周二联合推出“科企专线”,为特专科技与生物科技企业提供前期沟通、规则解读和保密申报服务。这一举措的推出,标志着香港资本市场在监管逻辑上从“被动审核”向“主动服务”转变,展现出一定的制度灵活性和对科技企业的理解能力。
“科企专线”的初衷是希望为尚处于研发阶段、但尚未有盈利的科技企业,提供上市前期的制度对接与定制化辅导,减少企业因规则不明或不适配而放弃上市的情况。其推出既是对中美科技脱钩背景下,中国科技企业境外融资通道收窄的制度回应,也是香港落实国家“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与“科技强国”战略的具体表现。
近年来,随着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科技创新能力被视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香港作为国家唯一的国际金融中心,在全球科技资本竞争格局中肩负着“引资本、聚技术、通境外”的战略功能。“科企专线”不仅便利了企业上市路径,更释放出“支持科技产业资本化”的信号,有助于巩固香港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尽管“科企专线”提供了便利机制,但更深层次的制约来自于香港资本市场的制度基础。当前科技企业在香港上市仍面临以下四大结构性障碍:
1)估值与上市门槛偏传统:港股市场长期以“盈利+现金流”为主的财务审核逻辑与硬科技企业发展周期严重错配。即便18A和18C章降低了门槛,但市值、研发强度等指标仍远高于多数成长型科技企业所能承受的范围。这种偏财务的监管框架限制了“以技术换资本”的路径可能。
2)多层市场结构缺失:香港主板一板独大,创业板功能长期弱化,而场外交易机制(OTC)尚未形成制度体系,科技企业缺乏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缓冲区”。尤其是初创或Pre-IPO阶段的硬科技公司,在A轮、B轮之后,无法自然过渡到公开市场,形成融资断层。
3)二级市场流动性差、估值能力弱:港股科技新股频繁破发,市场定价能力与风险承接意愿严重不足,导致一级市场估值体系无法在港股延续,企业难以通过上市实现再融资与市值放大,反而陷入“上市即沉寂”的困局。
4)壳资源沉淀、退市机制失灵:大量“僵尸股”长期占据市场通道,壳资源无法有效退出与重组,影响优质科技企业通过借壳、并购方式快速进入资本市场。现有制度缺乏资源流转与激励整合的有效机制,造成“资源错配+资本沉寂”的双重困局。
优化制度五点建议
要破解当前困局,仅靠“科企专线”的流程便利远远不够,香港必须系统性推动制度重构,构建面向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的模块化、多路径资本市场结构。本文的建议包括:
首先,建立多层次市场结构。在主板之外,应重启创业板定位为“科技成长板”,专为尚未有盈利但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设立融资通道,同时设立OTC科技沙盒市场,支持早期项目、小市值科技公司挂牌,承担资本“早期容器”角色,并且设立与主板的转板机制,形成“沙盒─成长─主板”生态链。
其次,引入技术评估与估值机制。针对18A和18C企业,应引入“技术+市场+资本”综合评价体系,设立港交所技术评审专家委员会,参考以色列与STAR Market经验,引导券商、VC(创业投资)、产业投资者共同设定技术估值模型,降低定价信息不对称,缓解市场误解。
其三,建立做市机制与战略配售制度。允许18C企业试点引入做市商制度,提升流动性;同时鼓励引入产业资本、政策性基金参与战略配售,提高上市初期估值稳定性,增强二级市场承接能力。
其四,建立主动退市与再上市闭环机制。针对“僵尸股”,设立三指标触发退市机制(市值、成交量、信息披露);并建立私有化后快速再上市机制,鼓励资源循环、退出有序,为科技项目腾挪空间。
其五,放宽并购重组限制,激活市场整合功能。在完善退出机制的同时,应鼓励通过市场化并购重组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香港应松绑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过严限制,提高监管灵活度,包括适度放宽“反向收购”(借壳上市)的限制条件,在确保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的前提下,允许有实力的优质资产通过并购进入上市平台,以盘活壳公司资源,赋予停滞企业新生命;鼓励行业龙头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小型上市公司进行整合收购,简化审批流程,加快审核速度。
“科企专线”的推出标志着香港资本市场迈出了“以服务替代管制”的第一步,但更为重要的是以此为基础推动结构性制度创新。不过,只有建立起一个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层次市场结构,香港才能真正承接中概股回归潮、技术国产替代潮与国际融资通道转移潮,实现由“国际金融中心”向“全球科技资本中心”的功能跃迁。
(作者为香港中小上市公司协会主席)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硕谷新闻聚合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