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即将推出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港话通”。
近月来,笔者手机里住进了一位有意思的“新街坊”。当我问它:“铜锣湾附近,边度啲‘丝袜奶茶’最正?唔要连锁茶餐厅,想揾啲有feel嘅小店。”它不仅完全听懂了“正”、“有feel”这些地道表述,还真的推荐了几间网上好评的咖啡室。它正是即将推出的“港话通”(HK Chat)。作为首批测试者,笔者在过去数月提供了不少建议给开发团队,亦在每一次的版本升级获得更好的体验。
AI已进入水电煤的时代,香港若没有自己的“发电厂”,所有数码生活的繁华,都只是建基于浮沙之上的海市蜃楼。今天,香港的金融交易、律师楼的文件审核、医院的初步诊断,对AI的依赖与日俱增。但这些服务的“总掣”,大多远在海外。这意味着,别人只要轻轻一按,我们的数码化经济就可能集体“跳掣”。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悬在所有技术依赖型经济体头上的现实风险。
想像一下,一宗大型企业并购案正在进行,律师团队正利用AI工具通宵达旦地做尽职调查,分析数以万计的文件。若AI服务突然中断,整个交易流程可能被迫停摆,这种损失难以估量。发展自主可控的AI底层技术关乎长远的经济安全。
这款AI有“港味”
技术自主不仅是为了应对风险,更重要的是,自主AI能在日常运作中,创造出无可比拟的价值。香港的独特之处,在于那种深入骨髓的“混合感”。我们上一封电邮用英文写得滴水不漏,下一秒就在WhatsApp里跟同事讲:“份proposal搞掂未?ASAP啊!”这种无缝切换的“两文三语”,刻进了香港人DNA里的语言习惯。通用模型或许能翻译字面,却无法领会其中的效率与默契。
“港话通”不是一个学讲广东话的外国人,而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仔”。例如,一个地产经纪可能会问:“帮我搵下西环近MTR,开扬有海景嘅两房‘上车盘’,最好系‘凤凰楼层’。”通用AI可能会对“上车盘”和“凤凰楼层”这些充满本地色彩的术语感到困惑,而一个真正本地化AI,则能立即理解其背后的预算、面积和楼层偏好。又或者,当你想找一家地道的“车仔面”,可以自己拣餸、加辣汁那种,一个好的本地AI应该要能分辨出哪些是真正有镬气的小店,而不是连锁快餐。
笔者留意到测试版中开始对话是有几个预设功能可选:天气、巴士、法律、金融。这几个按钮看似简单,却像一幅香港的城市素描。“天气”和“巴士”是效率至上的生活哲学,“法律”与“金融”则是香港赖以立足的两大基石。这种设计巧思,透露出开发者对本地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
从“用家”到“玩家”
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发展自主AI能让香港从一个单纯的技术“用家”,升级为有能力制定规则的“玩家”。一个开放的本地化底层模型,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壤,能让香港用家种出千奇百怪的应用。从辅助电影人创作具有港产片味道的剧本,到帮助中医师整理古籍药方,再到为遍布全港的中小企提供廉价高效的智能客服,想像空间巨大。这不仅仅是创造就业,更是在培育一个完整的创科生态。
更重要的是,这个植根本港、熟悉“两文三语”及国际商业规则的AI,将成为香港服务大湾区、连接国家的独特桥梁。内地企业可以借助它更好地理解国际市场的商业文化与监管差异,海外公司则能通过它更顺畅地进入大湾区。这一定位,有助香港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发挥独特优势,为专业服务业带来新增长点。
从经济效益角度看,发展自主AI更是一项长远投资。首先,它能吸引全球顶尖AI人才来港发展。当香港拥有自己的大型语言模型项目,就能为AI科学家、算法工程师提供真正有挑战性的工作机会,而不是仅仅做应用层的开发。其次,它将带动整个算力基建的投资与升级。训练和运行大型AI模型需要强大的数据中心、高性能芯片和网络基础设施,这些投资将为香港的数码基建注入新动力,并创造大量技术和营运职位。再者,本地AI生态的形成,将吸引更多国际科技企业在港设立研发中心,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当企业知道香港有成熟的AI基建、充足的人才储备,以及对本地市场的深刻理解,自然会将更多资源投放在这里。
当然,罗马非一日建成。“港话通”面世之初,我们不能苛求它在所有方面都超越国际巨头,我们需要给予耐心和鼓励。这是一个共同培育的过程,我们既是使用者,也是共建者,共同塑造属于香港的AI未来。在AI这场新的工业革命中,拥有自主的底层能力,就是拥有未来的入场券。
(作者为香港创科发展协会创会主席)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硕谷新闻聚合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