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稱不會停止造地。 |
指樓價具有周期性 料年底最少5%回升
新一份《施政報告》將於下周三(17日)公布,各界早前紛紛提交意見,地產建設商會建議放寬100元印花稅的徵收門檻、放寬投資移民買樓限制等,該會指100元物業印花稅適用樓價上限放寬至600萬元物業的建議,料有機會獲政府考慮,目前本港樓市已漸趨穩定,料新措施可令樓價由現時至年底上升5%至6%。至於政府推地方面,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則表示,不論市況如何,政府都會堅持造地,推地亦會有節有度。
地產建設商會執委會主席梁志堅昨表示,該會早前向當局建議將100元物業印花稅措施,由適用400萬元單位的上限放寬至600萬元物業,政府有機會考慮。梁指出,樓市有其周期性,前景需視乎經濟環境,雖然近幾年經濟較淡薄,但未來料會逐步回升,預料現時至年底的樓價可升5%至6%。
他又指北部都會區是相當龐大的計劃,建議政府可招攬內地、東南亞、中東等外地地產商參與投資;而且北都發展不止20年,建議政府要按部就班,不要「一窩蜂」推地,否則「推冧個市就很難翻身」。
政府堅持造地 稱防後遺症
黃偉綸昨日則表示政府會堅持造地,因為土地準備時間十分長,以往曾因多次政府停止造地,令經濟復甦時土地供應未能滿足社會需要,造成很多後遺症,政府推地會有節有度。他又提到,根據政府的香港「2030+」規劃研究,預計至2048年需要約6,000多公頃新增土地,政府已經鎖定約7,000公頃的土地供應,當中除了住宅或商業地,亦包括道路、社會設施、基建等。
北部都會區是未來10至20年最主要的土地和房屋供應來源,黃表示,政府在未來10年可以提供的3,000公頃熟地中,有逾半約1,700公頃均來自北都,供應約21萬個住宅單位,當局會採用公私營合作、原址換地、試行片區開發等更多元發展模式,讓北都發展進一步提速提效。
他又稱,無論市場高低都會繼續興建公營房屋,而在未來5年不計及3萬個簡約公屋單位,最新估算將會落成16.6萬伙公營房屋單位,平均每年建成逾3萬伙,有信心到2026/27財年可以將公屋綜合輪候時間進一步縮減至4.5年。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硕谷新闻聚合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