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海湾国家正全面推行能源转型战略,香港可发展碳交易所、伊斯兰ESG基金等产品,构建“绿色+清真”双轨金融体系。图为一名小女孩挥舞着科威特国旗旗帜。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推出全新中东政策、重启石油外交。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点,近年来加强与海湾国家合作的香港,亦要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挑战与政策重构压力,香港特区政府有必要未雨绸缪,提前备好应对措施。
特朗普展现出回归中东、夺回地缘主导权的强烈意志,不仅标志着对拜登时期“脱中东化”政策的彻底否定,更为当前中国与海湾国家日益深化的战略合作格局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近期在美国国会通过的“大而美”法案,其中一个核心盘算是迅速打通石油外交通道,恢复美国在中东的能源与安全主导地位。事实上,此举早有先兆。早在2017年,特朗普便打破外交惯例,将沙特阿拉伯作为其首个总统任期的首次外国出访地点,明确传递出美国重返中东核心地带的信号。
今年5月13日至16日,特朗普再次成为总统之后,首次外国出访地又再选择沙特、阿联酋与卡塔尔,并与三国政府高层签署一系列涵盖军售、能源、金融与科技合作的协议,内容包括扩大对中东石油国的军事保护伞、提供新一轮基础设施援助、开放美国高科技市场,以及透过优惠条件恢复页岩油出口市场等,堪称“美中东联盟复兴计划”。
在拜登出任美国总统期间,美国将外交重心转向亚洲与气候政策,明显降低对中东的战略投入。美国媒体曾报道称,自2021年以来,拜登政府削减对沙特的军售、从阿富汗仓促撤军、对伊朗策略模糊不清,导致美国在中东的可信度大幅下滑。
这一“地缘空窗期”令中国与海湾国家的合作迅速升温。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21至2024年间,中国与沙特双边贸易额增至逾1000亿美元;与阿联酋的贸易额则突破1100亿美元,双双创历史新高。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在中东地区取得突破。沙特已有多家大型能源企业启用人民币结算原油合同,阿联酋中央银行则与中国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金额为数百亿元人民币。
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中心”,在此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香港金融管理局曾与沙特金融管理局签署合作备忘录,建立双边金融对接平台,也成功协助沙特阿美发行首批以人民币计价的“熊猫债”,成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简称中阿)金融合作的重要象征。
特朗普此番强势回归,势必会重新拉拢海湾国家回到美国主导的安全与能源体系之中。特朗普政府不仅在6月初已与沙特签军售协议,涵盖反导系统、战机与无人机,重燃“美沙军事同盟”旧情。同时,特朗普团队亦积极推动海湾资本赴美投资。在技术合作方面,美国亦主动向海湾国家提供人工智能(AI)芯片、绿能技术与军用卫星导航系统,与中国在该地区的合作形成直接竞争。
美拉拢海湾国带来新挑战
随着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宫并高调重启中东政策,美国正在加速重建其在海湾地区的能源与安全同盟,重塑地缘政治格局。对于香港而言,这一转变不仅是国际局势的变化,更意味着自身在中阿合作中所处角色的潜在动摇。面对美国“大而美”法案所带来的新形势,香港或将面临三方面的结构性战略压力,亟须高度警惕与审慎应对。
其一,金融资本流向重组。近年来,香港致力于打造中阿金融桥梁,积极承接来自中东的资金流动,并推动多元化的金融创新。但随着美国重新介入中东金融市场,并推出一系列针对海湾国家的财税优惠措施、投资便利计划以及政策支持工具,全球资本的地缘流向可能出现新一轮重组。特别是在伊斯兰金融、绿色投资、科技创投等领域,原本倾向香港的中东资金有可能转向美国。
这一趋势若持续,不仅会对香港的资本吸纳能力构成压力,更会冲击本地金融业的发展预期。金融市场的信心与稳定往往建基于资金流向的可预测性与制度优势,一旦香港在吸引中东资金方面的比较优势被削弱,将进一步影响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与发展空间。
其二,人民币结算体系遭遇挑战。作为离岸人民币的重要运营平台,香港在推动人民币于中东地区的使用方面一向扮演着关键角色。特别是在能源结算、贸易融资及跨境支付等方面,香港不仅提供了制度支持,也建立了成熟的操作机制。当美国试图重建以美元为核心的能源贸易体系,并以战略手段鼓励中东国家回归美元结算模式之际,香港所建立的人民币结算格局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其在能源贸易中的主导地位长期稳固。若美方进一步透过政策压力、制度激励或安全承诺等手段,加强对中东国家的结算影响力,人民币在该地区的使用空间势必会被压缩。
对于香港而言,这不仅意味着业务模式的调整,更将影响其在国际货币体系重构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此外,结算体系的国际化是一项长期工程,其中涉及信任建构、法律配套、风险管理与技术支撑等多个层面。若香港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遭遇来自美元体系的强烈反制,其制度优势可能被削弱,进而影响整体金融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性。
其三,科技与产业合作受限。过去几年,中阿科技合作快速升温,涵盖智慧城市、人工智能、数码基建、绿色能源等多个领域,香港亦在其中发挥了技术转化、资本对接与产业孵化的多重作用。但随着美国加强对中东地区科技战略的介入力度,并重新构建与阿拉伯国家的产业链与技术合作框架,中国企业在中东的参与空间或将受到压缩。
当地缘政治重新主导科技合作格局时,中东国家在技术选择与产业伙伴决策上,将不得不考量美国的政策导向与安全立场。这或导致部分原本与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建立合作关系的中东企业,转而选择更为“政治中立”或“政策友好”的合作伙伴,从而削弱香港科技服务输出的能见度与影响力。
更进一步说,香港科技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往往依赖内地的研发能力与供应链支撑,若中国企业在中东遭遇限制,香港亦难以独善其身。尤其在智慧建设、AI应用、通讯设备等敏感领域,香港科技力量的国际化推进将面临重重障碍。长远而言,这将对香港的创科定位与产业升级策略构成牵制。
面对美国重返中东所带来的战略转向与制度压力,香港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金融资本的流向、货币结算的主导权、科技合作的主动性,这三大领域正是香港近年来努力构建的核心优势,也是其作为“超级联系人”地位的基础所在。
当这些优势面临外部挑战与内部重构之时,香港宜采取更为积极的战略应对,从制度创新、政策协同、区域互信等多个维度出发,稳固自身在中阿合作中的地位与功能。未来数年,将是香港在国际经济格局中调整角色、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窗口期。
强化超级联系人四点建议
笔者建议特区政府尽早认清形势,及早部署,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自身“超级联系人”定位。
其一,深化制度性对接。香港应加快与海湾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双边投资保护协议(BIPA)及税务互免安排,为双边资本流动提供制度保障。特别是与沙特、阿联酋建立更高层次的金融对话机制,提升政策协调效率。
其二,扩大人民币结算网络。应进一步拓展人民币在中东的接受度,特别是在原油与液化天然气(LNG)结算中的应用场景。香港可牵头推动“人民币─石油”基金、人民币伊斯兰债券等创新产品。
其三,发展绿色与清真金融双引擎。海湾国家正全面推行能源转型战略,香港可发展碳交易所、氢能绿金债券、伊斯兰ESG基金等产品,构建“绿色+清真”双轨金融体系。
其四,推动大湾区─中东产业融合。香港应与深圳、广州等大湾区城市协同发展“中阿产业走廊”,引导中东资本参与科技、医疗、教育等高增值产业项目。透过“港资引路、内地落地”,构建稳定的中阿产业合作体系。
美国重启石油外交,不仅是为了重振能源出口,更是意图切断中国内地在中东的战略扩展路径。在此背景下,中国香港须充分发挥其制度优势与政策灵活性,巩固中阿合作的桥梁地位。只有在制度对接、政策协调和产业合作方面取得更深层次的稳定性,中国香港才能在中美博弈的新格局下,继续稳固自己在中阿合作中的“超级联系人”、“超级增值人”角色。
(作者为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硕谷新闻聚合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