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近年面臨着不少挑戰,有意見認為香港特區政府應考慮恢復租置計劃,以便協助市民「上車」買樓。特區政府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直言,重推租置計劃需要多方面作出平衡,考量萬一有大量公屋流入私人市場,或會影響公屋輪候時間,不過她也同意租置計劃有一定好處,但相關力度必須作出調控,以免出現流失過快的情況。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嚴鍇華)
房屋局數據顯示,過去3個年度,因為被人濫用和違反租約或房屋政策,房委會共收回超過8,200個公屋單位,整體回收逾兩萬個公屋單位。何永賢解釋,很大部分個案是住戶主動交還單位,例如有人已購置居屋、移居外地或過世等原因而退租,如果將大量公屋轉化為租置計劃出售,特區政府每年就難以收回大量出租公屋,長遠或會影響公屋輪候時間。
當然也有人認為,若特區政府一邊興建公屋一邊出售,總有些公屋會流向私人市場。何永賢以外國為例,曾經有國家大規模出售公屋,政府又未有新興建公屋,當地居民只能依賴私人市場提供一些低廉的出租公屋,所以特區政府必須思考如何平衡出租公屋/出售居屋的比例,怎樣推進租置計劃的力度和速度也需要作出調控。
不過何永賢也同意租置計劃有一定好處,現時共有39條屋邨參與租置計劃,其中約17%、即約3萬個單位業權仍在政府手中,房屋局從這3萬個單位中,每年回收約400個單位,之後也會放進居屋中出售,特區政府也會進一步研究,是否需要調控出售租置單位。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硕谷新闻聚合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