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英”出行,為何馬英九的流量是蔡英文的數倍?

馬英九湘潭祭祖讀完祭文後哽咽。

馬英九湘潭祭祖讀完祭文後哽咽。

核心提要:

1. 馬英九在大陸行程之前,以及剛到達之初,被不少臺灣媒體人低估。但臺灣學者發佈網絡聲量分析圖,顯示自3月27日後馬英九的流量是蔡英文的數倍。蔡英文與麥卡錫見面,民間預期美方不會給出多具體的承諾。而馬英九方面,更關註大陸對馬英九在兩岸關系上的發言的包容。臺灣對於大陸政治的好奇和不明就裡,是此次馬英九獲得不小流量的原因。

2. 西方各國主流媒體一再將烏克蘭的標簽貼在臺灣身上,談及臺灣,隻剩一句“會不會變烏克蘭”,2024年臺灣選舉的主題更是圍繞“戰爭與和平”來展開。臺灣民眾對臺海局勢持矛盾心態。西方眼裡的臺灣最大價值是遏制中國大陸的“前哨”,但兩岸關系,遠非西方世界想象的那樣兩極。馬英九的大陸行,或多或少告訴國際社會——臺灣亦有部分“可能不小”的聲音對兩岸和平,有強烈期許。這樣的聲音會因為政治正確少被看見,但一直未消失。

3. 已對臺灣未來無太大決定權的馬英九,仍在兩岸交流中留下瞭遺產。2011年,臺灣宣佈承認大陸41所大學學歷,往後又不斷擴大承認其餘院校,該政策一直延續至今。另外馬英九此行也短暫“作客”綜藝節目《聲生不息寶島季》,節目在Youtube上觀看量超過百萬。近年社交平臺使兩岸文化高度影響對方,也促成越來越多撇除政治之外的“民間大融合”。雖然兩岸關系短期看不樂觀、但長期來看仍有希望。

作者|郭雪筠

《鳳凰大參考》特約作者 資深兩岸媒體人

2018年5月,已卸任的馬英九去臺灣政治大學演講,有學生舉手發問“執政時期的您和蔡英文比,哪一位比較優秀”?馬英九回答,“噢,要看哪一方面,跑步我比較優秀”。

近五年後,馬英九來到“早就想來”的大陸,蔡英文也啟程,途中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會面。

“雙英”再次被比較,也折射出當前臺海局勢下臺灣的“戰略親美、試圖和中”。

馬英九出席2016東吳國際超級馬拉松,並親自領跑,和選手們一起參賽。圖源:中時新聞網

馬英九出席2016東吳國際超級馬拉松,並親自領跑,和選手們一起參賽。圖源:中時新聞網

在馬英九行前,兩岸民意的反應倒是一致:“他去/來大陸幹嘛?有什麼用!”

臺灣之“無用”,在於今年是選舉年,認為這對選舉無用,大陸網民之“無用”主要認為對兩岸未來沒用。

馬英九3月27日抵達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展開他首次訪陸行程。圖源:法新社

馬英九3月27日抵達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展開他首次訪陸行程。圖源:法新社

暫且先放下有用與否的爭論,馬英九此行倒出乎不少臺灣媒體人的預料。

“雙英”出行,為何馬英九的流量是蔡英文的數倍?

行前被低估的馬英九

直白說,馬英九在行程之前,以及剛到達之初,是被不少媒體人低估的。在馬英九剛落地上海之時,臺灣最熱門的新聞仍是一隻從遊樂園出逃、結果不幸死亡的東非狒狒。

但往後幾天,馬英九的熱度上升。一位立場截然與國民黨相反的媒體朋友驚詫地跟我反饋,“馬英九的流量出奇地好,反而是蔡英文,除瞭見麥卡錫的相關新聞熱門一些之外,流量差馬英九一大截”,她就職的媒體更非“親藍”,因此這數據超出她原先預估。

就網上討論度來看,馬英九的不少新聞在臺灣各媒體下超過千條留言,遠比蔡英文相關新聞的留言數多。

臺灣銘傳大學廣播電視學系老師杜聖聰發佈的“雙英”網絡聲量分析圖,自3月27日後馬英九的流量是蔡英文的數倍。

馬英九訪陸除瞭聲量更高之外,在正負情緒比值上也實現瞭逆襲。體現瞭和平之旅的重要意義。圖自臉書@杜聖聰

馬英九訪陸除瞭聲量更高之外,在正負情緒比值上也實現瞭逆襲。體現瞭和平之旅的重要意義。圖自臉書@杜聖聰

誠然,馬英九的討論度來源於這次來大陸,去除掃墓之外亦有對兩岸關系的相關表述,這在臺灣社會產生討論(和負面留言)。

但以臺灣的生態,能產生千條留言討論,代表民意對中國大陸、兩岸關系有相當程度的關註,這對兩岸來說總比“毫無感覺、不聞不問”具有更正面的意義。

4月1日,在湖南省湘潭縣茶恩寺鎮雙陽村馬傢祖墓,馬英九在獻酒。圖源:新華社

4月1日,在湖南省湘潭縣茶恩寺鎮雙陽村馬傢祖墓,馬英九在獻酒。圖源:新華社

相對之下,臺灣對蔡英文美國行的輿論反饋,也折射出臺灣對美國的態度——“美臺友好”自然該喊,但民間預期美方也不會給出多具體的承諾。

於是,此次蔡英文與麥卡錫見面,關註“陸方反應”的新聞,比會面本身具有更高討論度。

在當前臺海局勢中,對臺灣而言,美國的態度有比較強的可預測性(所謂“美國幫臺灣”,大致也就是對臺軍售)。

對從小到大習慣於“與西方打交道”的臺灣執政精英而言,大陸是更大的不確定因素。

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會見蔡英文後講話聲稱:“我們之間的紐帶比我生命中任何時候都要牢固。” 圖源:華爾街日報

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會見蔡英文後講話聲稱:“我們之間的紐帶比我生命中任何時候都要牢固。” 圖源:華爾街日報

臺灣媒體上有一則熱門討論是,大陸對馬英九在兩岸關系上的發言為何能“容忍”?臺灣對於大陸政治的好奇和不明就裡,亦是此次馬英九獲得不小流量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不少人猜測馬英九會獲得一面倒的罵聲,但從結果上來看,比起一面倒無腦胡噴,更多的是對“未來兩岸關系該如何”之辯論。

而馬英九此次祭祖行,一方面激起臺灣民意的討論,另一方面更向世界展現出瞭臺灣的另一種姿態。

“雙英”出行,為何馬英九的流量是蔡英文的數倍?

“戰雲密佈”下的柔和

當前西方主流媒體談起臺灣,隻剩一句“會不會變烏克蘭”,甚至有“臺灣,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之雜志封面,2024年臺灣選舉的主題更是圍繞“戰爭與和平”。

當各國媒體一再將烏克蘭的標簽貼在臺灣身上,臺灣人的心情,就成為最被忽視的一塊。

臺灣民眾一方面厭倦於美、臺學者“臺海若打仗,臺灣危險矣”的老調重彈,比如將佩洛西訪臺事件各種娛樂化。另一方面,民進黨《全動法》一出立刻掀起“青年上戰場”的爭論。

社會一方面感覺臺海可能有戰爭,另一方面又不相信兩岸真的能發生戰爭——當前國際輿論、媒體和政治人物共同構建瞭臺灣人這種矛盾心態。

朱立倫批《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堅稱國民黨決不會讓兩條爭議條文通過。圖源:中時新聞網

朱立倫批《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堅稱國民黨決不會讓兩條爭議條文通過。圖源:中時新聞網

“加入西方陣營”的標簽已經牢牢貼在臺灣身上,諸多主流媒體上看見臺灣的“反中”,刻意忽略臺灣另一派對兩岸交流的訴求。

馬英九抵達故鄉湖南長沙,與姐妹參訪母親秦厚修女士的母校周南中學。圖源:中時新聞網

馬英九抵達故鄉湖南長沙,與姐妹參訪母親秦厚修女士的母校周南中學。圖源:中時新聞網

馬英九的大陸行,或多或少告訴國際社會——臺灣亦有部分“可能不小”的聲音對兩岸和平,有強烈期許。

這樣的聲音會因為政治正確少被看見,但一直未消失。

隨著2024年諸多選舉相繼到來,兩岸關系可能進一步惡化。西方眼裡的臺灣最大價值是遏制中國大陸的“前哨”,但兩岸關系,遠非西方世界想象的那樣兩極。

馬英九之行,有人嘲諷成效微弱,但在這樣戰雲密佈的時刻,這何嘗不是兩岸政治人物共同向世界展示出的、柔和的聲音?

“雙英”出行,為何馬英九的流量是蔡英文的數倍?

馬英九的遺產,延續至今

當然,仍需要客觀看待未來的兩岸關系。中國國民黨之“中國”心存在於馬英九心中,然而國民黨的部分年輕一代,如今也難以免俗地以“中國”二字取代“大陸”。

習馬會時馬英九的聲明最後,引用瞭“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言。

縱有功過褒貶,大陸對馬英九執政八年為兩岸交流所做出的貢獻,充滿肯定。 別忘記,已對臺灣未來無太大決定權的馬英九,仍在兩岸交流中留下瞭遺產。

4月6日,在上海復旦大學的光華樓,馬英九先生帶領臺灣青年學生與復旦大學師生交流座談。圖源:新華社

4月6日,在上海復旦大學的光華樓,馬英九先生帶領臺灣青年學生與復旦大學師生交流座談。圖源:新華社

2011年,臺灣宣佈承認大陸41所大學學歷,往後又不斷擴大承認其餘院校。 從那時到現在,以及疫情陰霾過去的未來,又會有多少臺灣學子來到大陸?

也有許多大陸年輕人,曾到臺灣旅遊和學習,留下一輩子的回憶,未來也有更多大陸學生有望赴臺灣院校擔任交換生。這些,都是馬英九時期政策的延續。

馬英九此行也短暫“作客”綜藝節目《聲生不息寶島季》,湖南衛視的Youtube在3月16日上傳瞭該節目第一期,一周後的觀看量超過百萬,堪比同樣在臺灣有知名度的《明星大偵探》。

馬英九與《聲生不息》節目連線圖源:人民日報視頻截圖

馬英九與《聲生不息》節目連線圖源:人民日報視頻截圖

這些種種,都是馬英九時期強調的“民間常來常往、促進兩岸青年認識對方”之延續。

七十多年來,兩岸在政治上走向不同道路,但周周折折,臺灣仍是與大陸在文化和諸多生活飲食習慣上最為相近的地方。

近年社交平臺使兩岸文化高度影響對方,也促成越來越多撇除政治之外的“民間大融合”。

兩岸關系短期不樂觀、但長期來看仍有希望。

馬英九4月7日搭機返臺。圖源:中時新聞網

馬英九4月7日搭機返臺。圖源:中時新聞網

回到今年的臺灣政治,馬英九大陸行,可說是大陸再次將“九二共識”,透過馬英九的到來,拋給臺灣社會。

從大陸的角度而言,是又一次展現維持兩岸和平的誠意,與對臺灣民間的善意 ——雖然從臺灣的角度而言,可能很難如此解讀,更可能不會接住這顆球。

展望未來,一位臺灣學者跟我分享他的期許:唯願馬英九大陸行,不會成為兩岸關系的一次“回光返照”。

“雙英”出行,為何馬英九的流量是蔡英文的數倍?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