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3年,12萬人,這是出現在教育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的《國傢銀齡教師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中的兩個醒目的數字。

該計劃著眼於搭建國傢層面老有所為平臺,挖潛退休教師資源優勢,發揮其有益補充、示范引領作用,推動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加快建設教育強國。《計劃》明確,經過三年時間,全國銀齡教師隊伍總量達12萬人左右,銀齡教師服務各級各類教育的工作體系基本健全,服務能力不斷提升,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銀齡教師發展格局基本形成,數字化賦能銀齡教師工作水平不斷增強,開放靈活的線上線下支教方式不斷完善。

合抱之木,始於毫末。銀齡教師行動並非平地起樓,讓老年知識分子在各個領域“老有所為”的實踐已在多領域產生。早在2003年,為響應西部大開發的號召,全國老齡委組織醫療衛生、文化教育、農業科技等方面的老專傢、老教授,啟動瞭援助西部的老年志願行動——“銀齡行動”,成為老年知識分子“老有所為”的一面旗幟。

不僅於此,在科普領域也有銀齡行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要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大力發展老年協會、老科協等組織,充分發揮老專傢在咨詢、智庫等方面的作用。發展壯大老年志願者隊伍,組建老專傢科普報告團,在社區、農村、青少年科普中發揮積極作用。

而近來時常被提起的“能人回鄉”,意圖也正在於鼓勵退休幹部、退休教師、退休醫生、退休技術人員、退役軍人等回鄉定居,當好產業發展指導員、村級事務監督員、社情民意信息員、村莊建設智囊員,把技術、信息、知識帶回傢鄉,彌補鄉村人才的空心化,推動社會資本進入鄉村,再與鄉村資源結合。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中度人口老齡化社會,這意味著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是60歲或60歲以上,到2035年左右將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這意味著60歲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超過30%。人口老齡化必然帶來各方面的壓力,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龐大的老年群體也是亟待開發的人力資源富礦。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我國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退休老年知識分子達1929.2萬人,其中大學以上學歷509萬人,約占26%。組織其中的一部分有意願、有能力的老年人,讓他們將知識技能和經驗更好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既有利於盤活人力資源,化解因老齡化造成的勞動力不足等問題,於老年知識分子個人而言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與“銀齡計劃”的老年知識分子,不僅是國傢發展的貢獻者,也是社會發展成果的見證者與受益者。這一代人對國傢、社會有著高度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責任感與使命感。尚喜暮年腰腳健,懷有熱忱的老年知識分子,用自己多年累積的專業能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同時也找到瞭自身的價值與成就,從而實現瞭另一種意義上的知識下沉。

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健康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如何豐盈晚年生活、發揮自身的社會價值,讓老年生活更加充實而有歸屬感,是我們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時必須要思考的問題。老年生活不止含飴弄孫,不止在老年大學習練琴棋書畫,讓有一技之長、有公益熱情的高知老人實現供需匹配,不僅是個人的選擇,也將成為值得探討的公共話題。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