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受非周期因素的影響,香港的經濟復蘇不及預期,私人消費和出口表現都未見明顯反彈。

  今年香港經濟復蘇不及預期,其中有周期性因素,也有非周期性因素。目前來看,中美兩國的經濟周期錯位,香港因其特殊的聯系匯率制度,正遭受美聯儲持續加息與內地增長乏力的雙重沖擊。

  為抗擊高通脹,美聯儲從去年3月開始加息,截至今年8月份,累計加息525個基點,聯邦基金利率上升到5.25厘至5.5厘區間,為近22年以來最高。美聯儲的激進加息,導致全球金融市場流動性大規模收縮。香港實施聯系匯率制度,金管局跟隨美聯儲被動加息,市場利率大幅攀升,股市、樓市價格均出現下跌。今年7月,香港所有類型房屋交易數量為6380套,同比減少24.6%,交易總額540億港元,同比減少45.7%。港股交易量低迷、價格持續下跌,截至昨日,恒生指數今年累計下跌6.56%至18482點。

  零售與出口恢復未及預期

  港元跟隨美元持續升值,對人民幣及亞洲其他貨幣也相應升值。截至8月底,港元對人民幣,今年以來上升瞭5%,去年以來上升瞭13.4%。年初兩地通關後,受港元升值的刺激,疊加報復性出行需求,許多香港傢庭北上消費,周末的深圳被港人“擠爆”,反觀香港門店消費冷清。

  美聯儲、歐洲央行和英格蘭銀行三大央行的緊縮政策抑制著歐美的市場需求,亞洲經濟體的出口全面下滑。按美元計價,今年前7個月內地進出口總值3.4萬億美元,下降6.1%,出口下降5%,進口下降7.6%。內地與香港進出口貿易額為1559.96億美元,同比下降6.4%。其中,內地向香港出口1475.73億美元,同比下降9.4%。

  作為轉口貿易中心,香港的進出口也明顯下降。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的數據顯示,2023年7月份香港整體出口貨值為3452億港元,同比降9.1%。該項數據連續15個月錄得下跌。其中,香港輸往亞洲的整體出口貨值同比下降11.6%,輸往美國下降5.8%,輸往德國下降22.5%。

  近年來內地投融資需求下降,疊加疫情期間的“封關”,對香港經濟影響不小。今年內地經濟復蘇低於預期,進入二季度後,投資、消費、出口增速明顯下降,CPI(消費物價指數)和PPI(生產者價格指數)下跌,企業利潤下滑,市場信心低迷。隨著內地對香港的融資需求、商品出口及旅遊數據的下降,拖累香港經濟復蘇。兩地通關後,香港發現疫情之前絡繹不絕的內地遊客消失瞭,過往赴港大手消費的中上產傢庭明顯手緊瞭。香港的旅遊業和零售業未如期等來大幅反彈。同樣,內地前往香港置業的買傢明顯減少,樓市承接力不足導致價格下跌。

  然而,香港經濟的真正挑戰來自非周期性因素。在過去的全球化時代,香港作為自由市場享受著全球化紅利,即來自歐美國傢的資本、技術與信息;同時作為內地走向世界的橋頭堡,成為內地企業重要的融資市場、物流中心和進出口中轉站。換言之,過去幾十年,香港作為“一國兩制”的特區,同時獲得瞭自由貿易的全球化秩序、資源集中的內地市場這兩種紅利。

  香港作為全球貿易自由港和金融中心,具有資本自由流通、國際化程度高、融入全球規則與技術標準、特區政府高效廉潔等優勢,對歐美資本和內地企業都具有相當的吸引力。香港一邊可以吸引全球跨國公司、金融巨頭,獲得大量的美元,投資中國內地制造業、房地產和技術產業;另一邊可以吸引內地企業到香港貿易融資、IPO(首次公開招股)募資,通過香港這一轉口貿易中心向歐美國傢大量出口商品。

  但從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始,兩國經濟與貿易加速脫鉤,技術制裁與產業轉移持續加碼,全方面競爭愈加激烈。香港正處於非周期性因素的夾縫中,部分國際投資者對香港前景的預期發生改變。如今的香港金融市場極易遭受中美兩國關系負面信息的影響。恒生指數正好在貿易戰開打的2018年達到歷史性峰值,在2021年初開始快速下跌,從31183點跌至最低的14597點。

  新股集資市場持續低迷

  由於中美關系緊張,兩國就數據出境及監管政策難以達成共識,引發中概股集體退市風險,並拖累港股出現大跌。中美金融脫鉤極易弱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數據顯示,從2013年到2020年,香港IPO募資規模持續攀升至3975億港元。但到瞭2021年開始掉頭,至2022年隻有1045億元,僅相當於峰值時期的26%;今年上半年募資總額隻有177.8億元,創2003年以來的新低。

  近年來,內地互聯網、房地產、教培、金融等行業遭遇整頓,也引發瞭港股上市公司的股價大跌,而部分大型民營地產開發商債務違約,亦造成香港美元債市場信用崩潰。也因此,香港資本市場上的國際資金活躍度不足。

  國際投資者對香港作為全球自由貿易港的態度轉變需要香港特區政府高度關註。過去,國際公司在香港金融市場融資進而向內地投資,或者通過香港貿易公司向內地采購商品。如果一些國傢不將香港視為全球自由貿易港,並通過法案的方式讓香港無法獲得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技術與信息,那麼香港過去成功的優勢將被嚴重削弱。數據顯示,2019至2021年,跨國公司在港設立辦事處數量正在下降,在港的日本企業減少25間至1388間,英國企業減少46間至667間,美國企業減少77間至1267間。

  在此背景下,香港該如何應對挑戰?特區政府積極“搶人才”,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計劃在2023至2025年期間,每年通過人才入境計劃輸入至少3.5萬名預計逗留至少12個月的人才。筆者認為,未來特區政府可以更加進取,大幅放寬準入門檻,積極吸納內地資本與人才。

  近期特區政府關註到港人北上消費的趨勢,為瞭增加本土消費試圖出臺一些夜市政策。同時,特區政府計劃成立小組研究如何增加股票市場流動性。其實,港人北上消費是港元升值與報復性出遊疊加形成的;而股票流動性又是美聯儲持續加息、中美關系惡化等多因素影響的結果。相對好預期的是,若明年美聯儲降息,港股的流動性壓力將釋放,初步重建起成長性預期。

  總體來說,香港無力撼動非周期性大勢,當前最佳策略就是最大程度地引進人才和資本。但需要註意的是,由於香港實施聯系匯率制度,隨著香港與美國之間經濟力量的變化,港元是否存在被高估的可能性值得警惕。截至今年5月份,香港金管局累計49次入市承接沽盤,累計金額2936.25億港元。相信在本輪緊縮周期中,香港金管局能夠成功捍衛聯系匯率制度,但在全球分化的背景下如何長久堅守港元,將成為考驗特區政府的問題。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