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全面实施绿色旅游转型,有助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随着经济发展与民众生活水平提升,旅游已从奢侈品转变为常规消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2023年国内旅游总人次达48.9亿,旅游收入接近5.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显示市场已全面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当前旅游模式呈现“深度体验”与“行程碎片化”并存的特征。旅客不再满足于传统观光,转而追求具文化内涵与在地特色的沉浸式体验。消费行为也更趋理性与数位化。据统计,超过75%的旅客在预订行程时会关注环保与社会责任属性,且从灵感获取到分享的全链路已深度依赖数位平台。
然而,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也带来了严峻环境挑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研究显示,旅游业占全球约8%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交通、住宿与餐饮活动。在中国,节假日期间热门景区周边交通碳排放量可达平日的3至5倍,转型压力日益迫切。
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这意味着绿色减碳不再是可选项,而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旨在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型发展模式。以下分享四大实施路径与实践案例。
路径一:系统化减碳
减碳理念可从单一景区管理延伸至全过程,贯穿旅游全产业链。
规划与建设阶段,新建旅游项目应进行“碳评估”,优先使用绿色建材。据测算,采用绿色建筑标准的酒店可降低30%的能源消耗。此前香港旅游发展局推出“绿色会议及展览”计划,为符合环保标准的活动提供认证,已累计减少超过500吨碳排放。
运营阶段,将碳减排目标纳入企业关键绩效指标(KPI)考核体系,推动全行业减排。香港海洋公园全面采用绿色建筑标准,并建立园区废弃物分类回收系统,年回收量达营运废弃物的65%。
消费后阶段,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体系,特别针对塑料瓶与包装物。
路径二:智慧化赋能
碳足迹可视化:开发旅游产品碳足迹计算工具,引导低碳选择。多家在线旅游平台已试点推出航班碳足迹显示功能,使低碳航班选择率提升15%。
智慧调度与预警:运用AI技术实时监测客流,优化资源配置。九龙巴士通过智能调度系统优化行车路线,减少空驶里程,单线路年减排达120吨。
路径三:市场化激励
金融支持:为符合标准的绿色旅游项目提供专项融资支持。香港品质保证局推出“绿色旅游认证”计划,获认证企业可享受融资利率优惠,已推动超过200家企业实施节能改造。
消费激励:建立“碳普惠”平台,将低碳行为转化为实际收益。香港电车“绿色出行积分计划”实施后,旅客电车使用率提升20%,年减排量约800吨。
路径四:战略协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对接“美丽中国”建设:打造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特色彰显的绿色旅游目的地。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旅游时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生态农业与休闲旅游融合的绿色业态。数据显示,2023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5亿人次,为从业人员人均增收约3500元。
推动产业新增长空间
推动绿色旅游转型是一场深刻的供给侧改革,需要的要素包括:理念革新,确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产业发展观;路径创新,依靠科技与制度创新,实现精准、系统化减排;目标升级,通过旅游活动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全面实施绿色旅游转型措施,可使旅游业碳排放强度下降,在实现环境效益的同时,为产业开创新增长空间,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为香港中国企业协会财会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硕谷新闻聚合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