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刘
“预制菜”这个东西,目前是全国最有争议的话题。
关于“预制菜”的讨论,或者说愤怒,几乎也涵盖了各个行业。
但是,无论大家怎么说,对于上班族的牛马和宅一族的躺平派而言,可能这边在网上开喷,那边就熟练地拿起手机点开各种平台点餐。大多数人首先选择的是“时效性”,即谁送得快点谁。很多餐饮店显示下单后都是在30分钟左右到达,有些甚至是15分钟到达。这其中还包括“接单——做菜——打包——交付——运送”全过程。
那么有生活经验的小伙伴们可能会有体会:
给你30分钟,你能做出多少菜?
对于有些细致讲究的人来说,可能30分钟也只是刚刚把菜洗好切好备用吧?
所以显而易见的是——
大家对“预制菜”其实没那么抵触,至少说明它能吃,而且吃不死人。至少现在没有曝出太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只要吃不死,就往死里吃。
你可以说这种现象很悲哀,属于劣币驱逐良币。但你无法否认这是一种社会现象,短时间里得不到改善。
毕竟内地社会,尤其在一、二线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与人们普遍存在的“短期效益”心态决定了未来“预制菜”还是会在餐饮市场占主导地位,甚至是垄断地位。
想吃正经的全流程炒菜?有钱有闲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体验一下。
罗永浩现在有没有钱难说,但挺有闲的,能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发好几条微博吐槽西贝的菜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结果人家西贝也不含糊,罗永浩9月10日发文,西贝9月11日就召开小型媒体发布会,鉴于对线的是罗永浩,所以西贝品牌创始人贾国龙亲自现身在发布会现场向记者还原事件全过程:
复盘罗永浩一行人当天点的15道菜,并总结称“没有一道是预制菜”。
同时贾国龙宣布,9月12日开始,370家西贝门店全部开放后厨,全国门店上架“罗永浩同款菜单”。
贾国龙认为“西贝门店100%没有预制菜!预加工不是预制菜。预制是提前加工,而预制菜是提前做成成品。”
解释完之后,贾国龙表示罗永浩的评价超出了消费者对餐品的正常评价范畴,大意是“这事没完,你的言论影响很大,我们要追究。”
而他提到的关于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对“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一说,似乎也为他驳斥罗永浩提供了法理依据。
罗永浩的观点则更直白:
吃了西贝的菜,感觉预制菜很难吃,希望国家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其实在路人看来,这就是“神仙打架”——
理论上“预制菜”的定义如贾国龙所说,罗永浩当天享受的是“提前加工”而非“提前做成成品”的西贝餐,问题是即便有《通知》规范为贾国龙的反击助力,但细节在于罗永浩吐槽“葱香”变“葱腥”,即提前加工的后续是配料放置多久?店家有没有职业意识对自家加工好的所有配料和主料设定预完成时间?即像某些蛋糕店一样,当天晚上过后的产品超过规定时间段就主动丢弃?还是说配料主料一直放到有客人来点餐?
说白了,“预制”什么菜不是问题,即便西贝全是预制菜,只要符合食品卫生标准也没问题。问题是作为国内知名餐饮品牌,如何保证西贝全国门店所有管理者对“预制”和“品质”的理解符合食客的要求?
实际上按罗永浩的想法,推动立法强迫店家向消费者说明是否用了预制菜,本身意义不大。因为这个提议与现实生活场景不符,前文已经说明了,社会的快节奏与宅文化才是预制菜生长的温床,大家都像罗永浩一样有钱有闲,谁愿意吃“预制”?无论是西贝标准的“预制”还是广义上的“预制”菜,这就是为什么说罗永浩与西贝的对线属于“神仙打架”,与“凡人”无关。
普通人的肚皮饱了很重要,其他……
“职业道德”是个奢侈品,但也可以“预制”,不是吗?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硕谷新闻聚合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