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观四海/北都大学城引内地名校 产学研融合\梁海明

明观四海/北都大学城引内地名校 产学研融合\梁海明

  图:“北都大学教育城”可考虑引进内地顶尖高校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打造“在地国际化”教育平台。图为牛潭尾预计未来大学城位置。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教育服务迈向高度国际化的当下,专上教育早已超越传统知识传播的范畴,成为推动国家软实力输出、科技创新引擎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不仅是主要教育输出国所带来可观外汇收入,还在人才储备、科技研发、就业推动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近日率领代表团赴港调研,发表《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 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主旨演讲,表示希望内地与港澳高校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同频共振、携手并进。进一步发挥港澳独特作用,推动香港成为国际教育中心、创新中心和人才中心。

  特区政府近期提出要大力发展“北都大学教育城”(下称“大学城”),未来若要构建高质素、具全球竞争力的大学城,并不可止步于引入本地资源或单纯依赖外资办学经验,可考虑在北都大学城引进内地顶尖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打造“在地国际化”教育平台,提升香港教育服务出口能力,并为香港经济、创科发展、就业结构优化注入强劲动能。

  教育贸易成全球经济增长引擎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数据显示,美国、英国、法国、澳洲、德国长期位居全球接收国际学生人数前列。其中,在疫情前的2018至2019年度和疫情后的2023至2024年度,国际学生为美国带来平均约400亿美元(两个年度分别为410亿美元、396亿美元)的教育服务贸易收入,且每7位留学生可创造约3个就业岗位。

  教育服务贸易已成为这些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例如,澳洲高校研究高质量发展高度依赖国际学生学费收入,澳洲八大名校联盟(Go8,Group of Eight)承担全国70%的科研任务,其中多数经费源自国际学生。加拿大2023年安大略省公立大学的国际学费收入高达44亿加元。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学生流入除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外,还显著提升了接收地区的创新能力与科研产出。据研究,国际学生数量每增长10%,美国专利申请量将增加4.5%,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利授权量分别增长6.8%、5%。表明教育服务贸易与技术创新存在正相关性,国际学生成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变量。

  香港作为全球唯一拥有五所全球百强大学的城市,一直是亚洲重要的教育枢纽。根据2024年的公开数据显示,非本地本科生、非本地研究生在港就读一年的与学费相关的费用逾20万元,吸引大量内地学生,以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学生来港求学。在地理位置、语言环境及教育资源等方面,香港具备发展“留学香港”品牌的天然优势。

  为拓展教育服务出口,特区政府已在北部都会区预留至少90公顷土地,分别位于牛潭尾、新界北新市镇与洪水桥/厦村,规划建设大学城。预计首批用地将于2026年完成平整,整座大学城可容纳超过3.8万名学生,并配套2万个学生宿位。规划重点围绕创新科技与医疗教育,并将牛潭尾定位为创新科技地带,邻近新田科技城,仅一站之隔。未来透过港铁北环线建设,将实现区域与大湾区深度融合。同时,预计可直接与间接创造超过1.6万个本地岗位,显著纾缓青年就业压力,推动新界北地区经济多元化发展,并有助于构建更具弹性与可持续性的就业生态系统。

  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4-2025)》数据显示,过去,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人数的年均增长接近20%,人数更从2022年的45.1万人迅速增至2024年的70.4万人。然而,随着中美贸易博弈持续加剧,欧美国家收紧签证政策,越来越多内地家庭转向“在地留学”模式,即透过中外合作办学在国内或邻近地区获取国际化教育体验。2026年,内地中等收入群体预计将超过5亿人,对稳定、安全、具性价比的教育环境需求持续上升,更倾向于选择距离近、风险低、具国际认证的“在地国际化”教育选项,以应对全球政经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留学风险。

  同时,内地高校也正在积极“走出去”。截至2022年,已有18所高校在海外设立24所分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为其中代表。

  这一趋势既反映了国际形势变化对传统留学路径的深远影响,也揭示内地家庭对教育选择更加理性和多元的转变。随着内地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以及对西方教育体系的风险认知有所加深,愈来愈多学生和家长开始将教育视为一项需兼顾“全球视野”与“本地安全”的综合性投资。“在地留学”因此成为既具国际认证价值、又能控制风险与成本的新选择。

  香港不仅具备与内地高度互补的教育资源体系,也拥有与国际接轨的制度环境与语言优势,正好可在“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双向互动中发挥桥梁与平台作用,成为内地高校拓展海外办学版图的第一站与优选地。

  在此背景下,北都大学城若能吸引北大、清华等高校设立分校或研究院,将不仅满足内地中产阶层对高质量国际教育的强烈需求,更有望带动“留学经济”部分回流香港,推动教育服务本地化出口。进而形成以香港为核心、辐射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东南亚的区域教育集群效应。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内地顶尖高校在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等领域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若能引入相关院系或研究机构,并与香港现有创科园区以及第三所医学院等建设项目协调发展,将有助于显著提升香港的科研创新能力。国际研究表明,学历型留学生(特别是本科及以上层级)可透过技术溢出效应,带动流入地区的科技发展与企业研发能力(R&D)的持续提升。

  联手设实验室 吸引国际人才

  此外,内地高校与香港高校联合设立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和学分互认等合作平台,不仅可强化粤港澳三地的科研联动,更有助于吸引更多国际科技人才进驻香港,逐步构建起“人才—产业—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而且国际学生的消费能力亦不容小觑。据本港多家大学资料,非本地学生每年在港的学费、住宿、生活等综合开支平均约为30万元。若大学城成功吸引1万名来自内地和东盟、中东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国际学生,仅教育服务贸易收入每年便可高达约30亿元。

  有研究指出,每位全职国际学生平均还将带动1.5至2位家属或亲友访港,形成“教育+旅游”复合式消费效应。公开数据显示,新加坡的国际教育产业每年为其带来超过30亿新元(约逾180亿港元)的收入。香港若能借大学城之势,打造“留学香港”品牌,并成为华语世界的教育枢纽,不仅可开拓新的经济增长极,更能以文化软实力深化与区域国家的长远合作关系,实现经济与外交双赢。

  五大要点推动“教育共建”

  为将北都大学教育城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教枢纽、人才基地与经济新引擎,建议特区政府可考虑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其一,打造“港与内地高校合作共建”示范平台。可考虑在中央支持下,特区政府引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具全球影响力的内地高校,选择牛潭尾或洪水桥设立分校、研究院或创新基地,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绿色能源、工程科学等前沿领域,联动港大、中大、科大等本地八大高校,开展学分互认、双学位课程、联合科研、博士后平台等深度合作,融合两地教育资源与科研生态,提升香港高等教育综合竞争力。

  其二,特区政府设立“北都教育共建基金”,分阶段投入100亿元。专项基金将用于吸引内地高校进驻、启动课程与科研、提供教师住房补贴、建设共用科研设施等。同时,建议设立“引校配对资助机制”,由政府按高校投入比例提供1:1配套资金,鼓励多校联合、资源共用、成果共享,引导大学城早期形成“校际协同”生态圈。

  其三,完善法制环境,保障“来港办学”政策确定性。建议特区政府制定《北都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条例》,明确对内地高校在港设校的学术自主权、知识产权保护、税务优惠、师资签证、学生居留等政策支持,打造全球最具包容性与透明度的办学制度环境,稳定高校发展预期。

  其四,建设“北都国际学生服务中心”,打造全方位生活支持体系。建议该中心设于牛潭尾大学城核心区,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学生签证办理、住宿配套、语言与文化适应课程、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内容。特别应设立“非粤语地区学生支持项目”,降低语言与文化壁垒,提升“留学香港”整体吸引力。

  其五,实施“北都人才实训计划”,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依托新田科技城、港深创新及科技园、落马洲河套区等重点产业区域,设立本地与内地学生联合实习项目,推动大学城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孵化中心与科研转化平台,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从“学术导向”向“产学研融合”转型。

  教育不仅是文化传播的桥梁,更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北部都会区大学教育城这一战略平台,打破体制边界、区域局限与资源壁垒,才能开辟一条具有香港特色的“在地国际化”新路径。通过引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内地高水平高校,不仅是对香港教育体系的深度补强,更是构建知识型经济、推动创科融合、稳定高端就业的关键支点。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香港在全球教育服务贸易中的战略地位,和助力香港经济和创科发展,更能有助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的落实。

  (作者为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


© 版权声明
THE END
欢迎随手分享,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