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傑臣):“一開始村民都不瞭解,不是他們管的非要來管一下,這不是雞蛋裡面挑骨頭麼?”

近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社會工作局、最高人民檢察院新聞辦公室聯合舉辦的“發現最美 你評我論”——“新媒體走基層看檢察”網評品牌活動走進廣西南寧,通過實地走訪,感受公益訴訟檢察走進普通群眾,切身感受數字科技助力檢察工作。

2020年11月,在一起非法捕撈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增殖放流中,南寧市良慶區檢察院發現八尺江水葫蘆過度繁殖、水質嚴重惡化。通過無人機航拍、勘驗現場、實地走訪詢問、水質檢測等方式收集證據的基礎上,良慶區檢察院通過磋商和制發訴前檢察建議等方式督促相關行政部門依法履職,同時,探索建立瞭三市五縣(區)協同治理八尺江(庫)全流域公益訴訟保護機制,完善瞭八尺江(庫)流域跨區劃“大檢察”公益保護監督格局。

“一開始村民都不瞭解,不是他們管的非要來管一下,這不是雞蛋裡面挑骨頭麼?”南寧市良慶區良慶鎮人民政府副鎮長周爵高告訴記者。但隨著檢察人員不斷深入群眾,“檢察聽證”等系列活動的開展,村民逐漸對相關法律法規有瞭認知,違法、違規行為得到瞭有效遏制,村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改善。“我們這個‘億元村’經濟收入主要靠種植韭菜、紫蘇、香菜,之前水質不好,種出來的菜都不好瞭,村民喝水都是問題。現在河流水質改善瞭,村民種的菜好,賺的錢多,喝水也放心啦!”周爵高笑著說道。

“除瞭治理好瞭一條江,我們還做瞭一件事兒。因為它流經瞭三個市和五個縣(區),我們在治理的時候就在想,如果隻治眼前這一點,上遊不治下遊不治,仍然會存在很多問題,所以我們就聯合瞭其他市、縣(區),共同簽訂機制,完成瞭全流域的治理。原來隻是治一個水葫蘆,現在成瞭一條江上遊、中間、下遊全部治理。我們和行政機關形成合力,共同治理,形成瞭長效機制。”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良慶區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何曉瑩說。

在南寧市良慶區中國—東盟地理信息與衛星應用產業園的衛星數據服務中心,檢察官向記者介紹道:“‘南寧一號’衛星每90分鐘繞地球飛一圈,每天繞地球飛16圈,一年下來就獲取瞭海量的衛星遙感數據。”

依托於衛星遙感海量數據、區域的地理定位數據和諸如一級飲用水源區、生活污水或工業污水排放區域圖等地理信息矢量數據等,通過上述數據碰撞,衛星遙感技術公司就能夠建立特定領域的衛星遙感公益訴訟監督平臺。應用平臺框定特定區域後,可查看該區域歷史的遙感影像數據,從該歷史數據中,就有可能發現線索,比如是否存在耕地被占。同時利用光譜特征分析,根據不同成像,可以判斷不同植被的情況,比如,是否在農田上種植瞭桉樹,果樹等。通過水華分析,可以對河流進行監測,比如是否存在水葫蘆泛濫、污水排放等。

“對數字檢察的認識,原來更多源於對紙面上的認識,直到真正深入接觸衛星遙感技術後,才發現通過‘天眼’可以對公益訴訟辦案起那麼大的作用,特別是針對我們廣西‘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現狀,‘天眼’一掃,就能輕松發現問題,對辦案起到瞭極大的作用”。檢察官告訴記者。

為持續鞏固辦案成效,良慶區人民檢察院充分應用衛星遙感技術對八尺江(庫)流域進行持續跟進監督,對公益訴訟辦案效果進行“回頭看”。更重要的是,通過衛星遙感數據發現新的公益受損線索並為後續辦案固定證據,拓展對除瞭水域之外的農田、山林,甚至是國有土地使用權、國有財產等領域的公益保護,讓公益保護在“天眼”的俯瞰下高效運行。

點讚(0) 打賞

Comment list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