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悶、咳嗽、有痰,王秀以為自己感冒瞭。

  一段時間後,癥狀並沒有消失,王秀感覺身體還是很不舒服,於是去醫院檢查。醫生看到王秀的肺部CT後告訴她,她的肺部感染非常嚴重,必須要住院治療。

  王秀當天就辦理瞭住院,護士送來3個痰盒,除收集她當時的痰外,還讓她分別收集夜間和早上起床的痰液。兩天後,痰檢結果顯示結核分枝桿菌陽性,醫生診斷王秀感染瞭肺結核。因為當時就醫的醫院沒有收治結核病人的條件,王秀轉診到瞭一傢專科醫院。擔心存在誤診的可能,王秀又做瞭一系列的相關檢查,包括痰檢、抽血、拍片,最終確診為繼發性肺結核和支氣管結核。

  “我以為就是一個肺部感染,可能住幾天院,打點兒消炎針,用點兒抗生素就好瞭,完全沒有想過自己會得肺結核這個病。”王秀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被傳染的,確診後她立即向單位領導報告請病假,開始瞭肺結核治療之路。

  關於結核病,我們需要知道些什麼?

  結核病又被稱為“白色瘟疫”“癆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傳染病之一,它曾在全世界廣泛流行,奪去瞭數億人的生命。然而漫長的時間過去,結核病卻並沒有走遠,人類至今仍飽受結核病的困擾。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2022年全球結核病報告》,2021年估計有1060萬人患結核病,共有160萬人死於結核病,這意味著每分鐘就會有約三個人因結核病去世。

  我國是全球十大結核病高負擔國傢之一,病例數約占全球的7.4%。根據官方數據統計,2010年至2021年,我國共有約1千萬結核病報告發病數,死亡人數約3萬人。近年來,我國的肺結核報告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呈總體下降趨勢,但是發病規模依舊較大,世界衛生組織估算我國2021年約有78萬人發病。

  這些發病者是誰?根據2015年到2019年全國肺結核報告發病情況分析,我國結核病患者以男性為主,年齡大多分佈在15—59歲之間,農民是結核病報告發病比例最高的群體。研究者提出,農民肺結核防治意識較低,經濟條件較差,感染肺結核之後面臨諸多困境。

  “我之前完全沒有瞭解過這種疾病,甚至連名字都沒有聽說過。當時就覺得自己為什麼會得這種病,很恐懼,很害怕。”確診之前,王秀對肺結核一無所知。

  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傳染病,結核分枝桿菌可侵犯人體多個器官,其中以肺結核為主,約占所有結核病的85%以上,主要通過氣溶膠(飛沫)傳播。結核病防治核心信息明確指出:肺結核是一種嚴重危害人們健康的慢性呼吸道傳染病,如果發生咳嗽、咯痰≥2周,或痰中帶血絲,應該懷疑得瞭肺結核,懷疑後應到縣(區)級結核病防治機構接受檢查和治療,在縣(區)級結核病防治機構檢查和治療肺結核可享受國傢免費政策,並且隻要堅持正規治療,絕大多數肺結核患者是可以治愈的。

  結核菌非常狡猾,進入人體後,結核菌並不會立即發作,而是進入潛伏狀態。蓋茨基金會健康創新與合作部門高級項目官桓世彤曾提到,結核菌會先試探一下載體的免疫抵抗力,如果遇到一個免疫力很強的人,那麼結核菌就會進入休眠狀態;但是一旦宿主的免疫力降低,比如年紀大、生病,結核菌就會馬上開始“搞事”,繁殖致病。

  據估算,在全球人口中,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的體內攜帶結核菌,其中有5%—10%的人在一生中有可能轉變成結核病患者。我國潛伏性結核感染人群約為3.6億人,其中十分之一的人可能發病,這個數字是十分驚人的。

  導致潛伏感染者發病的危險因素包括免疫功能受損者(包括HIV感染和醫源性免疫抑制劑使用者)、糖尿病患者和老年人等。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推出潛伏感染者管理指南,倡導積極開展高危人群潛伏感染的檢測和預防性治療,通過預防性服藥來降低發病率。據數據估算,對潛伏感染人群進行預防性治療可以達到60%—90%的保護效果,進一步降低發病率。專傢提示,一直以來,我國的結核病防治策略主要聚焦患者的早診、早治和規范治療等,尚未形成系統的潛伏感染者幹預策略。作為結核病高負擔國傢,如何有效開展潛伏感染者幹預以實現結核病發病率的快速下降,值得探討。

  結核病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需要遵循早期、聯合、適量、規律、全程的原則。治療結核病的藥物可分一線藥物和二線藥物,其中一線藥物療效好,毒性低,能有效治療大部分結核病人。二線藥物或療效較差,或毒性較大,用於對一線抗結核藥產生抗藥性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在我國,普通結核病患者可以領取免費藥物,包括板式組合藥和固定劑量復合制劑。然而,當前治療結核病的藥物研發極其緩慢,直到2016年才出現40多年來首個獲批的抗結核病新藥物。

  結核病患者面臨哪些困境?

  “這個病本身不可怕,而是治療時間太久,造成的焦慮和心理壓力太大。”確診後,王秀面臨著生理和心理的雙重折磨。普通結核病患者一般需要至少六個月的治療才能康復,在此期間,王秀時常感到食欲不振、胸口發悶、乏力、頭暈、記憶力減退等。

  盡管承受著這些身體的病痛,王秀內心也知道結核病是可以治愈的,更多的壓力來源於擔心被歧視。感染後,王秀害怕身邊的朋友會感到恐慌,從而疏遠她,遠離她。但實際上,結核患者的痰檢結果轉陰後就沒有傳染性瞭,可以與他人正常接觸。

  對於耐藥結核病患者來說,情況又要復雜得多。“我現在還沒適應這些藥物的副作用。”馬義是一名患耐多藥結核病的學生,疾病帶給他的不僅是被迫中斷的學業、沉重的傢庭經濟負擔,而且還有較為嚴重的藥物副作用。

  馬義說,他並不知自己是在什麼時候感染瞭耐藥菌,在這之前他對結核病一無所知,更別說耐多藥結核病瞭。耐多藥結核病指病人對異煙肼、利福平等常見的抗結核藥品產生瞭耐藥性。如果發生治療不當、治療方案不合適、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自行停藥或者間斷服藥、部分患者接觸傳染期的耐多藥結核病患者、部分結核分枝桿菌突變的情況,病人均可能產生耐藥性。

  吃瞭某二線藥物後,在第四個月的時候,馬義開始感到腳麻、腳疼,後來因為貧血,在醫生建議下他停掉瞭該藥物。“但令人兩難的是,停掉一種藥就少一種藥,因為二線藥可供選擇的就那些。”

  耐藥問題已經成為結核病防治中的棘手問題,專傢表示,我國耐藥結核病呈現“一高六低”的現狀,即“發病率高”“知曉率低”“發現率低”“納入治療率低”“治療成功率低”“治療管理率低”“自主研發力低”。

  除此之外,耐藥結核病的療程長達18至24個月,有的甚至達到36個月。漫長的療程以及使用相比起一線藥物昂貴得多的二線藥物,大大增加瞭患者的經濟負擔,降低瞭患者的依從性,不少患者中途停藥,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

  結核病防治走向何方?

  作為結核病高負擔國傢之一,我國始終重視結核病防治工作。然而,終止結核病依舊任重道遠。傳染病防控有三大法寶: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從防治的技術角度來看,診斷尤為關鍵。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學首席專傢董小平表示,終止結核病需要依靠新型診斷技術。全國政協委員、國傢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提出,建議在現有結核病公共衛生項目中,增加肺結核患者主動篩查、病原學檢測及耐藥篩查的費用,實現早發現、早識別、早幹預。

  這些與中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結控中心主任趙雁林提出的“無結核社區創建行動”不謀而合。他指出,社區不僅是社會的基本單位,也是結核病患者居傢治療管理的主要場所,是由點到面逐步消除結核病危害的關鍵環節。當前社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已納入到我國結核病防治服務體系中,並被賦予進行肺結核可疑癥狀篩查、結核病患者追蹤和管理、開展結核病防治知識宣傳和協助進行重點人群篩查等任務。我國目前已經在18個省的36個點做無結核社區試點工作,覆蓋超過180多萬人口。

  如何創建無結核社區?趙雁林提出,主要措施為“三篩二管一動員”,“三篩”是指主動發現結核病患者、加強耐藥結核病篩查、高危人群結核感染檢測,“二管”是指規范結核和耐藥結核病治療管理、推廣預防性治療管理,“一動員”是指全社會動員。

  “通過采取綜合措施,從社會基本單位開始,使一些社區實現無結核,由點帶線,由線到面,從創建無結核社區逐步到無結核區縣,再到無結核城市、無結核省、無結核國傢,朝著終結結核流行目標的中國路徑邁進。”趙雁林說。

  浙江省衢州市針對結核病防治開展瞭“主動篩、免費治、住院補”結核病防治提升行動。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結核病防制所副所長陳彬介紹,衢州市2020年啟動瞭65歲以上農村老年人免費篩查肺結核項目,為每人配套55元經費,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主動發現社區結核病患者。在普通結核病人免費治方面,衢州市六個縣區有三個縣已經開始實施普通病人的治療零負擔政策。對於耐藥結核病病人,提出要使耐藥結核病病人實現治療零負擔,所有費用由財政兜底。住院補方面,陳彬指出,一般患者住院天數標準為7—10天,而菌陽肺結核病人一般需要住院隔離治療14—28天,患者住院時間延長會超出醫保支付費用,這導致患者未轉陰就出院的情況。為此衢州市對定點醫院進行專項補助,補助標準按照每個住院患者在現有基礎上平均增加7天住院時間計算,每天補助600元,使病人可以住院隔離治療到轉陰為止,降低瞭傳播風險。

  主動篩查使關口前移,變以“治”為主為以“防”為主,三年來衢州市總共篩查瞭60萬人次左右的65歲以上老人,篩查出的結核病患者數基本占到當年發現結核病病人數的20%。零負擔的治療和住院補貼政消除瞭病人的後顧之憂,病人住院率得到很大提升。

  積極預防,病有所醫,醫有所保。事實上,目前我國許多地區都在積極探索結核病的診療保障方式,比如新疆地區對肺結核病患者采取免費住院隔離治療措施;寧夏實行醫保先行、政府兜底、分級負擔籌資的方式,實現普通肺結核患者醫療總費用自付(費)比例低於30%,耐多藥和困難患者自付(費)低於10%;江蘇省全面推進遏制耐藥結核病防治行動,啟動GeneXpert結核分枝桿菌分子診斷免費檢測,實行耐藥肺結核患者二線抗結核藥品免費供應。

  終止結核病,任重道遠,但勢在必行。(文中王秀、馬義均為化名。)

  (記者/張恪忞 實習記者/張夢迪 圖片設計/顏妮 校對/閆田田)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