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委員會首次在公營房屋地盤引入人工智能天秤系統,操作員不用登上天秤在高空工作,只需在地面的智能駕駛艙遙距操控,便可完成吊運,系統更可穩定吊鉤和偵測安全風險,提升工地安全和吊運效率。
人工智能天秤系統現正用於白田邨公營房屋重建項目地盤。系統操作員鍾達文表示,以往登上俗稱天秤的塔式起重機,每次最少耗費半小時,應用系統後,操作員上班、下班、吃飯都不用上上落落,較以往方便得多,而且更安全。
這套系統由房委會和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下的香港智能建造研發中心合作研發,配備多角度鏡頭、衞星定位和雷射激光技術,操作員只需在平板電腦選定目標地點,系統便會自動規劃吊運路徑,並避開障礙物,系統一旦故障也可即時切換手動操作模式。
系統更具備安全監測功能,若偵測到有人進入吊鉤下方地面的三米範圍,系統會即時以紅圈標示,操作員可隨即以腳踏式對講機與工地人員溝通,有助降低工地的安全風險,也可提升工地人員的安全意識。
傳統天秤吊運時,吊索不時出現搖擺情況,人工智能天秤系統也能透過算法,根據吊運物件的重量、搖擺幅度等進行分析,只需十餘秒便可逐漸穩定吊鉤,技術相當於具有30年經驗的資深天秤操作員。
房屋署創新科技總監姚勳雄指出,傳統天秤的操作只依靠操作員目視判斷,一旦距離較遠或視線受阻,便有可能出現風險,人工智能天秤系統可免除有關風險,也不受近日的多雨天氣影響。
「過往數月不時下雨,系統的鏡頭沒有受天氣影響,畫面更可放大,令操作更精準。」
效率方面,人工智能天秤系統每日可吊運約130次,較傳統天秤每日近100次提升約三成,有效減省吊運時間,令施工加快。合資格的天秤操作員須接受40小時專門培訓,方可操作人工智能天秤系統。
現時,全港約有600台天秤在工地運作,其中約六分一,即逾100台用於房委會工程。姚勳雄表示,房委會計劃年底將系統應用於東涌一個公營房屋項目,收集更多數據,長遠期望縮短公營房屋的整體施工期。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硕谷新闻聚合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图片[1]-應用智能天秤提升效率與工地安全-硕谷新闻聚合](https://www.news.gov.hk/chi/2025/10/20251028/20251028_141547_586/images/20251028143022391.jpeg)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