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滴滴、字节等巨头数十亿入局,具身机器人行业迎来“修罗场”的一周


美团、滴滴、字节等巨头数十亿入局,具身机器人行业迎来“修罗场”的一周

近期,特斯拉开发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擎天柱”研发放缓,半个月前起暂停采购Optimus零部件。

马斯克曾表示,如果一切进展顺利,2026年其人形机器人产量将增加10倍。然而,这一切都停滞了。但马斯克或许也没想不到,美国特斯拉无法落地的技术产品,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却呈现出火热景象。

过去这五天,国内具身智能和机器人行业全面开展,数十家公司全部融资、新品、IPO上市……堪称“修罗场”的一周。

  • 7月7日:星动纪元宣布完成近5亿元A轮融资;智元机器人推出旗下全新机器人“小哪吒”灵犀X2-N;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研发的黑豹2.2四足机器人,以10.3米/秒的速度打破由波士顿动力创造的8.89米/秒的机器狗纪录,创十年来的最新世界纪录。
  • 7月8日:云深处科技宣布近5亿元新融资;小雨智造完成亿元级A+轮融资,滴滴领投,北京信产基金跟投,这是滴滴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首次投资布局;它石智航完成1.22亿美元(约合8.75亿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美团战投领投;魔法原子(MagicLab)发布旗下新款双足人形机器人MagicBot Z1;智元机器人收购上纬新材63.62%股份,“稚晖君”闯入科创板,引发广泛关注。
  • 7月9日:极智嘉成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虽然首日破发,但其成为年内港股最大规模的机器人企业IPO,而且是“全球AMR仓储机器人第一股”;星海图获得超1亿美元A4、A5轮融资,今日资本、美团龙珠、美团战投联合领投;优必选称将发布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 Walker S2;消息指字节Seed团队发布首款五指灵巧手ByteDexter。
  • 7月10日:智元机器人否认赴港上市明确计划,回应称消息不属实。
  • 7月11日:跨维智能宣布完成数亿元融资;HuggingFace发布全新开源桌面机器人ReachyMini,售价299美元起,内置15余种预设动作,快速上手探索和学习。ReachyMini销售5小时内,卖出共计超过13万欧元(约合109万元)。

更早之前,北京灵宝机器人完成近亿元天使+轮融资;魔法原子宣布完成数亿元新一轮战略融资;杭州宇树完成C轮融资,并实现股改;6月23日,银河通用完成11亿元的新一轮融资,估值超10亿美元。

显然,近段时间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领域迎来多路资金涌入。一方面,多家创投机构、股权投资基金加速布局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赛道,而随着宇树科技的爆火,企业也希望“挤进”行业头部地位,公布融资吸引更多人才;另一方面,多个地方基金、科技巨头等,引导更多资金投向人形机器人等重点领域。

IT桔子数据显示,今年中国具身智能行业投资热度持续攀升,2025年前5个月,具身智能和机器人领域投资事件数达114起,超过去年全年的77起;融资额已超过230亿元,达232亿元,超过2024年全年209亿元总和。

另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11日,今年国内具身智能和机器人领域总融资额已超过300亿元,美团、滴滴、字节挑战、蚂蚁、红杉、高瓴、京东等科技巨头和头部投资机构都对此全面布局。

祥峰投资管理合伙人夏志进对笔者表示,人形机器人行业正重走自动驾驶行业发展路径。而目前国内机器人和具身智能行业处于“过热”状态,仍未“降温”。

花旗银行曾发布报告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7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万亿元)。

人形机器人“泡沫”走向科创板

本身具身智能行业最令人关注的新闻,无疑是智元机器人通过投资主体控股上市公司,一夜之间“跃入”科创板。

7月8日晚,市值31亿的上纬新材(688585.SH)发布公告,智元机器人通过相关主体,拟收购上纬新材至少63.62%股份,并取得控股权,交易总价约21亿元,上纬新材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智元机器人董事长及CEO邓泰华,核心团队包括智元联合创始人、CTO彭志辉等,引发广泛关注。

智元公告称,本次交易如成功落地,有望成为国九条和并购六条实施以来,新质生产力企业在A股的标志性收购案例,也是具身智能企业在科创板的首单收购案例。

上纬新材披露,股份转让将分两批进行。7月8日,上纬公司等上纬新材的老股东和智元方面签署了一系列《股份转让协议》,先出资9.41亿元,收购上纬新材核心股东股权,系列操作后占比29.99%;然后,同时出资11.6亿元,收购上纬新材37%股权。其中,因为有效申报占比33.63%,所以最终智元机器人相关主体,在出资至少21亿元的条件下,实现了对A股科创板公司上纬新材63.62%的控股权。

智元方面向笔者强调,本次收购为通过“协议转让+主动要约”方式收购上市公司的控股权,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办法》中的重组上市,不是“借壳上市”。

7月9日公布的一系列《股份转让协议》中,智元方面表示,暂无在未来12个月内改变上纬新材主营业务或者对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做出重大调整的明确计划,也暂无在未来12个月内对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资产和业务进行出售、合并、与他人合资或合作的明确计划,或上市公司拟购买或置换资产的明确重组计划。

据公告显示,此次的收购方上海智元恒岳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其股东结构中,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智元机器人的运营实体)的全资子公司上海智元盈丰科技有限公司持股49.50%,智元机器人董事长邓泰华控制的上海恒岳鼎峰科技合伙企业持股49.50%,另外1%股份由智元机器人、邓泰华分别控制的两个公司各持0.5%,并均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

智元机器人成立于2023年2月,致力于打造领先的通用具身机器人产品及应用生态。

公司联合创始人彭志辉,科技圈知名KOL,人称“稚晖君”、“野生钢铁侠”,原华为“天才少年”。2015年本科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18年研究生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毕业后就职于OPPO研究院AI实验室担任算法工程师;2020年,加入“华为天才少年计划”,从事昇腾AI芯片和AI算法相关研究工作;2022年底,稚晖君宣布离开华为,创业智元机器人,任联合创始人及CTO。信息显示,“稚晖君”与邓泰华在华为时期是上下级同事。

融资方面,智元机器人炙手可热,投资者阵容十分豪华,融资数十亿,估值达到150亿元,是具身智能初创公司里面估值最高的一家。

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京东科技、高榕资本、高瓴创投、鼎晖投资、经纬创投、奇绩创坛、基石资本、比亚迪、百度风投、TCL创投、上汽投资、沃赋创投、孚腾资本、腾讯、华发集体、蓝驰创投、龙旗科技、卧龙电驱、珠海华金领创基金、中科创星、慕华科创、软通动力、北汽产投、红杉中国、尚欣资本、C Capital、立景创新、中科创星、银杏谷资本、上海临港新片区基金、三花控股、临港前沿投资、长飞产业基金等。

上纬新材股价在7月9日上午涨停至9.34元/股,市值达37.67亿元。截至发稿前,上纬新材市值达到54.25亿元,短短一周内涨幅逾72%,市值增长超过2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早前有消息称,智元机器人的投资方认为此次收购交易将帮助智元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布局。多位智元机器人的投资方确认,公司(智元机器人)赴港上市目标不变。

对此,7月10日下午,智元机器人向笔者独家回应称:不属实,智元暂无赴港上市明确计划。

总结来看,智元机器人再次行动惊人,拿下科创板上市公司控股权,不走IPO,但完成了通向公开资本市场的关键一步。

多名资本市场人士对外表示,智元通过控股上市公司这样“巧妙”的方式,将自己推向了二级市场,无须排队走IPO流程。未来,智元可以把自身资产和上纬新材合并,把主营业务从新材料转向具身智能。然而,这个过程依然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甚至还包括监管审批,距离科创板“人形机器人第一股”落地仍有一定挑战。

然而,“稚晖君”闯入科创板的速度,快于宇树科技的IPO上市进程,或让王兴兴错失了“科创板具身智能或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称号。

财新传媒副总裁高尔基发文称,对机器人赛道玩家而言,智元路径提供一套可复制的“非借壳胜似借壳”模板:选壳标准:市值30-50亿、股权分散的传统制造企业(如上纬市值约40亿);整合节奏:先以“业务协同”名义输出技术/产能,再择机注入核心资产;退出设计:待政策宽松或盈利达标后,启动资产注入享借壳级溢价。

高尔基强调,产业资本的本质是时空套利——智元控盘上纬一役,以规则差(非借壳却控盘)、时间差(先控股后注资)、生态差(技术+场景+资本闭环)打出了教科书级“闪电战”。

美团王兴持续押注机器人,不想错过下一个“王兴兴”

除了智元启动IPO上市之外,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赛道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不少企业还在融资环节,而美团与滴滴在这一阶段的入局,格外引人关注。

7月9日,具身智能公司星海图宣布完成A4轮及A5轮战略融资,合计融资金额超过1亿美元。A4轮融资由今日资本、美团龙珠联合领投,中金保时捷基金、襄禾资本,以及老股东米哈游、无锡创投集团跟投。A5轮融资由美团龙珠、美团战投联合领投,北京机器人基金超额加注,亦庄国投跟投,IDG资本、BV百度风投、凯辉基金、今日资本、襄禾资本等老股东持续追投。

前一天7月8日,它石智航(TARS)宣布完成1.2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美团战投领投,钧山投资、碧鸿投资、国汽投资、临港科创投、赛富投资基金、建发新兴投资共同跟投。老股东线性资本、襄禾资本等持续加码。

不只是星海图和它石智航,美团战投或是美团龙珠资本已入股银河通用、自变量机器人等30多家产业链公司,占整个国内具身智能与机器人赛道近一半。

据统计,美团投资包括宇树科技;自主清洁服务的高仙机器人;楼宇酒店餐饮配送的普渡机器人;具身智能的银河通用、星海图、它石智航等企业。

从具体投资额来看,美团投资对机器人公司的投资大多是大手笔。美团投资的这些机器人公司并非少量占股,美团在多家企业中的持股比例均居前。

例如,2024年,美团及旗下龙珠资本曾经两次对宇树科技进行了投资,但并非独家投资方。多轮投资之下,根据天眼查数据,美团旗下的汉海信息技术是宇树的第二大股东,持有8%的宇树股份,仅次于王兴兴本人持有的27%。

在美团的机器人投资版图中,存在着不同技术路径的机器人企业。在机器人技术路径尚未收敛的当下,如果投资者不想错过下一个像宇树这样的明星公司,最好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此外,在当前机器人行业技术尚未形成统一共识的前提条件下,利用投资赋能生态,或许对于美团来说是一个更稳妥的选择。

一位接近人士透露,美团战投和美团龙珠的机器人投资决策,王兴起关键作用,美团比较看重这些领域与美团自身业务的耦合潜力。

针对星海图这一轮融资,美团龙珠合伙人王新宇表示,美团龙珠长期看好并大力投资具身智能方向,美团龙珠从2023年开始持续跟踪星海图的发展,相信接下来公司将在数据和模型侧发布更多进展。

同时,小雨智造本周宣布完成滴滴领投的亿元级A+轮融资,成为滴滴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首次投资布局。

有投资人分析认为,滴滴此次出手有四个原因:滴滴在自动驾驶领域积累的感知、决策与控制技术,可迁移应用于智能机器人的导航与操作,实现技术共享与协同进化;投资小雨智造是滴滴切入具身智能机器人新市场的重要途径;滴滴自动驾驶算法可显著提升小雨机器人的环境感知与决策能力,而小雨在高精度控制系统方面积累,亦能反哺滴滴在车辆维护等物理交互场景的操作精度与效率,实现技术优势互补;滴滴海量的真实出行数据有望为小雨智造大模型训练提供资源,从而提升智能化水平与场景适应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智造方面早前向笔者透露,该公司现在的核心客户主要在船舶等工业场景当中。

而魔法原子(MagicLab)近期发布旗下新款双足人形机器人MagicBot Z1,其拥有自研高性能关节模组,24基础自由度,最多可扩展至49自由度,关节最大扭矩超过130N.m,可实现高爆发运动。早前,成立于2024年1月的魔法原子宣布完成数亿元新一轮战略融资,投资方包括禾创致远、芯联资本,财务投资人华映资本、晓池资本、元禾厚望,老股东追创创投和翼朴基金持续追加投资。

此外,近日,规模为100亿元的湖北省人形机器人产业投资母基金设立,该基金将重点投向人形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核心领域,包括湖北省重点发展的人形机器人链主企业及具有核心技术实力的零部件、脑机接口、控制系统、模型算法等战略性、先导性的科技型企业。

目前,北京、上海等10多个地方政府建立和筹备建立产业基金,规模从2亿元至100亿元不等,国资基金总规模超过700亿元,投向机器人本体、产业链零部件、具身智能、创新应用等方向。而且,不少地方还通过财政资金支持等措施,如广东省财政年初预算安排涵盖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在内的“制造业当家”相关资金262亿元,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

不过,受访人士也表示,整体来看,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尚处于发展初期,其发展本身就是一场技术、资本与时间的“马拉松”。

建投华科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三部总经理熊斌表示,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被普遍视为继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下一代通用平台,其融合了AI大模型、精密硬件、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但人形机器人作为典型的未来产业,其发展高度依赖资金的及时投入与资本的长期陪伴,即使在商业化进程领先的工业场景,仍需2至3年时间完善技术路径,而家庭服务场景因需求碎片化、成本敏感性更高,则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实现规模化落地。

有机器人领域创业者告诉笔者,他认为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不太靠谱,属于错误的发展路径,其商业化核心还是在家庭,而非工业制造领域,主要原因在于机器人更多应该服务人和多个任务。

7月12日,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中标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25年至2027年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总标包1.24亿,分别为:智元7600万(含税),宇树4600万(含税)。

一面是资本火热、市场需求强烈,另一面是大家对于人形机器人这一高科技行业“坡脚”式、资本式发展的担忧,尤其是人形机器人替代人类呼声日趋强烈。

灵宝CASBOT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COO)张淼对笔者表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价值在于将人类从高风险、高重复性、低创造性的劳动环境中解放出来,这本质上是生产力维度的跃迁而非岗位置换。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将推动人类劳动力向情感交互、策略决策与创新设计等高阶职能转变,不代表人类直接失业了。因此,这要求技术持续突破感知-执行闭环的可靠性边界——当前迭代重点正是缩小理想应用场景与实际作业能力间的代际鸿沟。

张淼强调,相对家庭场景,工业场景比较固定、需求是收敛的,轮式机器人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产品形态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长期来看,机器人进入家庭需要至少5年时间,背后与供应链、政策、安全性法规标准等方面有直接关系。

然而,夏志进对笔者表示,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大家有些高估了机器人行业的短期价值,低估了其长期价值。未来5-10年,甚至更长时间,机器人将进入家庭和工厂,帮助人类做更多事情,甚至可能会替代人类的重复性任务。

据统计,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预估销售量达2400台(指具有双臂、头部和双腿形态的机器人),而2025年的市场销量将达到7300台,市场规模有望接近24亿元;预计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进入快速起量期,有望达到200万台左右,届时市场规模有望接近1400亿元。

彭博认为,今年全球生产的人形机器人中,预计一半以上将来自中国。(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林志佳,编辑|盖虹达)


© 版权声明
THE END
欢迎随手分享,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