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成功发射,图源:国星宇航,下同)
5月14日12时1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12颗卫星发射升空。随后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成功发射,将开启全球“太空计算时代”新篇章。
据悉,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是国星宇航发起的“星算”计划首发首次发射,也是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的首次发射。此次首发星座是国星宇航、之江实验室、内江高新区共建,由国星宇航研制的一轨12颗计算卫星组成,分别为内江号(星时代-27)、内江高新号(星时代-28)、台州号(星时代-29)、海口号(星时代-30)、马鞍山智算一号(星时代-31)、崇州号(星时代-32)、天铁科技号(星时代-33)、迷岩无聊猿号(星时代-34)、御空者号(星时代-35)、“大零号湾”星(星时代-36)、之江一号(星时代-37)、之江二号(星时代-38)。
(国星宇航“星算”计划首发星座一轨12星集结)
从0到1,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成功发射
从ChatGPT到DeepSeek,AI的效率和进化速度已经被充分证实,每一次突破都在重新定义技术的边界。且伴随AI应用的普及和深化,催升对算力尤其是智能算力的空前需求。但当前主流算力平台以地面算力为主,卫星与地面的通信带宽有限,卫星产生的数据无法高效回传地面,数据的价值难以完全被利用。
“人工智能不能因为缺失算力而缺席太空。”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表示,太空计算星座的构建,能让单颗卫星发挥出更大价值,这对空天产业的变革具有深远意义。
国星宇航本次任务代号“021”是指从0到1(0 to 1),喻意此次任务实现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零”的突破,其意义不言而喻。
首发星座通过星间激光高速互联、星座稳定组网和算力分布式调度,构建开放共享的太空计算系统,打造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星座将完成太空计算系统建链、组网、成云等天基计算基础功能的在轨验证和应用。
首发星座的建设将构建未来算力网络,实现特定场景由“天数地算”向“天数天算”转变,满足日益增长的太空即时计算需求,助力我国在全球率先建成太空计算基础设施,抢占未来产业前沿赛道制高点,突破人工智能领域边界从地面迈向太空。
(国星宇航“星算”计划首发星座一轨12星抵达发射塔架)
据国星宇航相关负责人介绍,“星算”计划将由约2800颗算力卫星组网,构建未来算力网络。2024年9月,国星宇航成功发射全球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并成功完成卫星在轨运行AI大模型技术验证,标志着“星算计划”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本次首发星座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则将开启全球“太空计算时代”新纪元。
该负责人还透露,“‘星算’计划02组星座目前已经进入设计研制阶段,国星宇航卫星团队正在加紧投入更强算力卫星型号的研发工作。”
自研智能网联卫星平台,让“天感地算”变“天感天算”
实际上,我国商业航天正迎来“技术突破”和“规模爆发”的双重拐点,太空经济从愿景正走向现实。广发证券研报中指出,据预计,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今年将突破2.5万亿元。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到,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而以国星宇航、之江实验室为代表的行业主体正发力自主研发,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共发展”合作原则,提升卫星的智能化、自主性,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发展。
中国首发星座就由国星宇航、之江实验室共同研制,12颗计算卫星采用国星宇航自研的智能网联卫星平台,除配套了国星宇航自研的AI载荷外,还搭载了之江实验室研制的星载智能计算机等太空计算软硬件和天基模型,实现了“算力上天、在轨组网、模型上天”。
(国星宇航“星算”计划首发星座计算卫星Ⅰ型)
每颗卫星均具有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能够实现整轨卫星互联,具备太空在轨计算能力。计算卫星单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首发星座具备5POPS的太空计算能力,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可达100Gbps,星座组网后将形成全球最强的太空计算能力。卫星同时搭载了80亿参数的天基模型,将执行天文科学观测等在轨任务。
除太空计算与太空互联能力外,首发星座卫星还配置了对地遥感载荷,借助星载计算能力,将探索验证数据的实时在轨处理,通过降低数据传输成本和时间延迟,提升数据处理效率,同时通过卫星灵境引擎,可以为应急安全、低空经济、游戏文旅等行业提供卫星三维数字孪生数据和应用服务。
据悉,首发星座形成的卫星三维数字孪生数据后续将落地内江高新区,为内江发展卫星智能数据产业提供海量数据支撑,成为内江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核心数据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发射的卫星还搭载了广西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制的宇宙X射线偏振探测器,将通过天基天文时域模型对伽马射线暴等各类瞬变源进行在轨快速探测、证认、分类,并触发双星协同观测,实现秒级判断和99%的识别准确率,以“人工智能+”推动太空科学研究范式变革。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建宇表示,随着卫星对地观测的分辨率越来越高,数据量也在不断增大,将数据全部送至地面再进行处理,不仅传输量大,数据应用的及时性也受到影响。通过太空计算,在天上用人工智能技术把数据处理完再下传,将对产业发展起到助推作用。(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苏启桃)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硕谷新闻聚合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