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北角一間素食餐廳長期派飯,這天早上九時許下著小雨,當時有數十名長者打著傘排隊,人龍由錦屏街延伸至英皇道長近百米。

  時間:深秋

  地點:港島北角鬧市一條橫街

  情景:一間素食館外排瞭一條長龍,排隊的都是老人傢。他們排瞭兩個鐘,輪候一個免費飯盒。

  “一個飯盒,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無所謂,但我需要這盒飯,它給我溫暖!”由屯門遠道而來的婆婆向大公報記者說,因為來得晚,她撲空瞭!

  每一個簡單的飯盒,背後都有一個不同的故事。相同的是,長者們不止輪候一頓飯,還在等候一絲溫暖……\ 大公報記者 盛德文、黃山(文、圖、視頻)

  香港貧富差距愈來愈大,據統計,貧窮人口超過136萬,平均約每五人就有一名窮人,當中貧窮長者數目超過逾55萬。有別於九龍和新界,港島區一向被認為是中產區,但記者早前連續三天在北角舊區觀察,每日在街上輪候派飯的長者數以百計。猶幸香港社區充滿正能量,附近派飯的愛心餐廳最少有四、五間,有心人和團體各盡能力,支援弱勢社群。

  “丈夫已過世,子女各有各的生活,又怕同住難相處,所以獨居!”──從屯門跑來領飯的黃婆婆說

  訪攝第一天是星期日,有團體聯同一間素食店安排瞭在下午5時派發200個盒飯及福袋,但很多老人傢下午2時就來排隊,門外長逾百米的人龍,盡是白發蒼蒼的公公婆婆,不少人拄著枴杖、帶備櫈仔,在街頭默默等待一盒飯和一個裝有四包麵、咖啡、零食的福袋。

  隔一天後的星期二下午5時左右,英皇道另一間素食店亦有派飯,100盒飯和福袋瞬間派完。輪候瞭半小時卻撲空的70歲黃婆婆向記者道出身世,“我傢住屯門,丈夫已過世,子女各有各的生活,又怕同住難相處,所以獨居!”雖然有申請綜援,但她因患長期病經常要覆診,隻好慳得就慳,“電話用最平的34元月費計劃,每星期會出市區兩、三次排隊領飯”。說完,黃婆婆又強調不是刻意來搭車領飯,是來北角探親友,順道來排隊領飯。

  領不到飯盒,黃婆婆非常失望,“一個飯盒,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無所謂,但我需要這盒飯,它給我溫暖!因為現實和經濟情況,我確實需要這盒飯。”婆婆說,“知道很難領到飯盒,都是順道碰下運氣,如果環境好,怎會出來(領飯)呀?你估我們不用付出嗎?車費雖不多(長者車資每程2元),但由屯門過來,來回三個小時,舟車勞頓、時間和尊嚴都要付出,真的好受嗎?”

  稍稍平服心情,黃婆婆又對記者說,平日間中會幫朋友照顧小朋友,一來可以幫人,二來可掙一兩餐飯。婆婆很有愛心!

  “政府每月給的津貼夠用,但醫療券不夠看醫生。我要靠人,可慳則慳!”──傢住小西灣的79歲婆婆說

  再隔一天,星期四上午9時許,記者又來到北角,當日下著小雨,離派飯還有一小時,長者們有的打傘、有的拉起風衣的帽,在素食店門前排隊。這一天會派發100個飯盒,接近派飯時間,人龍由錦屏街延伸至英皇道,足足百米,全部都是白發蒼蒼的年邁長者,較為體弱的撐著枴杖、蹣跚而至。

  有位90歲的婆婆領飯後,用環保袋裝著盒飯,用傘拄地一步三搖,慢慢離開。記者上前問她夠不夠吃,她連聲點頭:“夠瞭夠瞭!”好容易滿足。

  婆婆說住在附近,平日隻要健康許可,就會出來排隊領飯。“現在身體OK嗎?為何下雨還出來?”記者問,婆婆眨著渾濁的雙眼,欲語還休地擺手回答,“不要問瞭,我都好心煩!”之後,瘦削的身影慢慢地於熱鬧的人群中消失。

  領到飯總是幸運的。另一位79歲婆婆從小西灣趕來,遲瞭少許領不到,隻好失望地轉去其他愛心餐廳排隊。婆婆不願透露姓名,隻說丈夫已離世,現時借住在親友傢,因所住的社區不見有飯派,才會老遠走過來。她一年多前開始四處領飯盒,每星期都會來排隊,“經濟不好,政府每月給的津貼夠用,但醫療券不夠看醫生。我要靠人,可慳則慳!”

點讚(0) 打賞

Comment list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