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義新歐”中歐班列成“鋼鐵駝隊”,滿載“義烏制造”走向歐洲。\受訪者供圖

   編者按:改革開放40多年後,不畏艱苦的浙江人,敢為天下先,開創“無中生有”的奇跡。“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從一個陸域資源小省發展成為經濟大省,跨越式的發展正是由於以浙商為代表的民營經濟群體篳路藍縷創造瞭“四千精神”,“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造就瞭如魯冠球、南存輝、宗慶後、李書福、馬雲等風雲浙商,厚植瞭中國民營經濟的土壤。

   大公報今起推出《新四千精神》系列專題,從“四千精神”四個表述切入,體味民營經濟體創造財富的拚勁、迎難而上的韌性以及向往美好的堅持。

  自古以來,浙江義烏就有“雞毛換糖”的傳統。手搖撥浪鼓,肩挑糖擔子,翻山越嶺走街串巷,用紅糖換雞毛,做成雞毛撣再挨傢挨戶賣。一代代義烏人,就是憑著這股不畏艱難險阻﹑走遍千山萬水的闖勁,從針頭線腦的小生意“貨擔郎”,做成外貿進出口額突破300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世界最大小商品批發市場,買賣全球。\大公報記者 王莉

  “像我這個年齡段的義烏商人,不管男女基本都有過做‘貨擔郎’或者‘貨擔女’的經歷。”浙江新光飾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曉光,16歲便揣著母親給的20塊錢和一張中國地圖,開始瞭走南闖北的生活。

  白天擺地攤 晚上睡地板

  “那時候白天就擺地攤,賣一些從義烏批發去的繡花針、繡花樣,晚上為瞭省旅館錢,要麼就睡車站,要麼就背著大佈袋坐車趕路去下一站擺攤。”之後7年,周曉光幾乎跑遍瞭中國大大小小的省份。

  同樣做過“貨擔郎”的義烏市雙童日用品有限公司創始人樓仲平,如今已成為公認的“吸管大王”,他將一根僅有0.0008元利潤的吸管做到占據全球1/4的市場份額。“我14歲就開始跟著爸爸在江西做貨擔郎‘雞毛換糖’。”

  “為瞭能多換點雞毛,我們的貨擔上都挑著自己的棉被,走到哪裡就住到哪裡。臨近晚上瞭,我就會特別註意哪戶老鄉傢的房子是有走廊的,然後就跟人傢借住一晚,吃飯也是用紅糖或者其他小百貨去和老鄉換。”樓仲平說道。

  “現在回想起那段經歷,雖然辛苦,但受益終生,它不僅磨煉瞭我的意志力,更讓我明白,生意是靠人跑出來,闖出來的。這對我之後的創業之路有很大影響。”樓仲平告訴記者,正是在走南闖北的過程中,讓他發現瞭更多商機,也鍛煉瞭自己的商業敏感度。

  他輾轉到過大半個中國,收過廢品、做過“倒爺”,還搞過養殖,也做過小商品批發,“反正哪裡有生意就跑去哪裡”。

  重本通網絡 抓外貿先機

  直至上世紀90年代初,義烏小商品市場慢慢形成,樓仲平作為第一批商戶回到瞭傢鄉,並辦起瞭傢庭作坊。雖然看起來從“行商”變為瞭“坐商”,但“雞毛換糖”時期形成的“生意是靠跑出來”的想法還是深深影響著他。

  199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令樓仲平接觸到瞭電腦,“問瞭別人才知道,這個東西可以上網聯系到千裡之外的人”,於是他就下狠心花瞭1萬元買瞭一臺,還花瞭3萬元拉瞭2.5公裡長的電話線,把網絡接到瞭自己傢,開始在網上尋找客戶。從“雙腳走遍千山萬水”到“上網走遍千山萬水”,正是他的這一前衛之舉,使企業搶得先機,率先發展瞭沃爾瑪、星巴克等外貿客戶。

  “‘走遍千山萬水’實質上是不斷沖破枷鎖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現在的我和40多年前的‘貨擔郎’沒什麼兩樣。”樓仲平說,“這種精神今天不能扔掉,以後也不能扔掉。”

點讚(0) 打賞

Comment list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