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蒙餐
一說到蒙餐,小皮滿腦子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豪爽的蒙古族人唱歌跳舞,一頓飯熱氣騰騰,紅紅火火!
烤全羊、手把肉、奶茶、涮羊肉、石頭烤肉、烤羊排、黃油卷子、風幹肉、各種奶制品...
第一次去內蒙古的時候,對於蒙餐的印象是,呼倫貝爾草原上住在牧民的蒙古包裡,清晨被一碗奶茶的香味叫醒,清清爽爽的一碗牛肉面,隻有牛肉、雞蛋、面條和肉湯,就是一頓非常管飽的早飯。
呼倫貝爾的草原上,迎著朝露可以看見剛升起的太陽,牛、馬、羊都在安靜的吃草,狗子躺在草地上打滾兒,然後清香的味道從牧民的一頂頂蒙古包上升起,隨著炊煙飄瞭好遠...
還記得那一次的呼倫貝爾旅行,一路車上都在放一部挺久遠的電視劇《成吉思汗》,起初看的人很少,補覺的,打牌的,吃東西聊天的,反正沒幾個人在看。
後來大概演到成吉思汗打到中亞那裡的劇情,我們也到瞭一個景點需要下車瞭,可是居然沒人動起來,大傢竟然都被劇情吸引得不想下車瞭!
那大概是蒙古族歷史上最輝煌的一段,一路西征,差一點整個歐洲都是蒙古族人的囊中之物瞭,蒙古族人驍勇善戰,就像我們一貫的印象。
如今我們提到蒙餐,最先想到的幾種食物裡,就有一種超級風幹的行軍牛肉,硬核是蒙餐展現出的A面,其實蒙餐的豐富與深邃遠超我們的想象。
大草原上,吃肉喝酒
傳統蒙餐分“青食”(糧食)、“白食”(奶食)、“紅食”(肉食),有的地方還會把茶食單獨分出來,一日三餐,兩稀一幹,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條、吃包子。
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羊肉,內蒙古最受歡迎的肉食,新鮮的羊肉不需要用佐料影響它原本的香味,值得蒙古族廚師的最高禮遇——煮手扒肉。
蒙古族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見的做法有:涮羊肉、烤羊肉、手把肉...
內蒙古廣大,各地吃羊的方式也不同,呼倫貝爾人特別喜歡用羊肉涮火鍋, 呼倫貝爾草原無化學污染,水草豐美,溫差大,所產綿羊 肉鮮細嫩,無膻味,最適合清湯涮著吃!
來到呼倫貝爾,一定不能錯過南屯牛肉,這種牛肉香味極其濃烈。海拉爾向南9公裡,這裡是成吉思汗的圍獵場,是狩獵部落鄂溫克族的棲息地,是皇傢專供“蘇白牛”全球唯一原產地!
800年來,南屯人一直傳承著天然的飲食習慣,隻吃當天現宰的鮮牛肉,喝鮮牛排湯。1000頭牛裡隻有一頭蘇白牛,一頭牛隻出10公斤黃膘牛排,可以說是精華中的精華。
在草原上,烤肉,必須有一席之地!烤全羊、烤羊腿、烤羊排...比較有意思的一種石頭烤肉:找一些河床裡的鵝卵石,先把石頭烤熱,再放到火裡把石頭燒紅,燒紅以後把石頭和羊肉一層一層的放到鐵桶裡,桶裡少放一些水,然後放辣椒,洋蔥,蒜和鹽。
去呼倫貝爾吃一次風幹肉,不同於常見的風幹肉零食一類,真正草原上的風幹肉,吃法超乎我們的想象,可以直接拿來生吃、還可以煮著吃、炒著吃、烤著吃...
蒙餐早茶,喝奶又喝茶
如果你來內蒙,朋友一大早叫你起來喝茶,那真的是很高的禮遇瞭。
正宗的內蒙銅鍋奶茶,制作時先在銅鍋內將風幹肉、炒米加黃油炒香,隨後沖入奶茶,加入奶皮和鹽,慢火煮2-3分鐘。“三天不吃飯菜可以,但一天不飲奶茶不行”。
茶是幾百年來牧民們祖祖輩輩喝慣瞭的黑磚茶,奶是牧區鮮牛奶,加上炒米,咸爽可口!
各種奶食:黃油、奶皮子、奶酪、奶豆腐、奶油、酸奶、奶渣、奶糕...
奶豆腐,也稱奶幹。把鮮奶放置發酵後,撇取上層白奶油後,倒入鍋裡煮熬。等呈老豆腐狀,裝入木模,放通風處晾幹。
奶皮子是將新鮮牛奶放入鐵鍋中,用文火熬,待牛奶稍微滾起,至泛起泡沫為止,冷卻到第二天,一層奶脂凝結於表面,像蜂窩狀麻面圓餅,用筷子挑放在案板上,在通風處晾幹,放入茶中或跟炒米拌在一起吃。
蒙古族人的早點,也有包子,例如呼倫貝爾地區的佈裡亞特包子,其最大特點在於包子餡的制作。佈裡亞特包子主要用碎羊肉、羊下水、牛肉或馬肉切丁做餡,再放些大蔥、洋蔥或草原上生長的野韭菜來提升口感。特別是以前考究的把香葉插在包子上,蒸熟後味道別致鮮美。
呼市赫赫有名的燒麥,裡面可不是糯米,而是純純的大塊羊肉,皮兒薄如紙,肉大餡兒滿!還有蒙古餡餅,蒙古餃子,都是大塊的肉餡在裡面,一口下去極其過癮!
內蒙太大,各地都有各自的獨特美味,也許隻有親身抵達,才能感受到大草原的香味!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