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對於大部分高校來說,篩選申請者的標準可以分為兩類:硬背景和軟背景。

“硬背景”是必須要達到的條件,屬於申請門檻,比如前置學歷、GPA、雅思/托福等標準化語言考試成績、GMAT/GRE成績等。

“軟背景”是學校沒有明確要求,但是有相關經歷申請會更有競爭力,屬於加分項,比如科研競賽、實習經歷、國際交換、夏校、校內外活動比賽、個人作品等。

“硬背景”體現的是你的專業學習能力,“軟背景”體現的是你的專業實踐能力、科研潛力。

其次,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專業,以及不同類型的學位,對申請者背景的偏好也不同。

比如英國學校非常看重學生的前置學歷和GPA,美國學校則更加綜合,除瞭考慮學歷背景、GPA,也非常看重科研競賽、實習經歷、社會活動等方面的表現。換句話說,如果你科研經歷很好,獲得過國際獎項,那即使成績方面稍微弱一些,也能沖刺申請TOP10學校。

而對於新加坡、中國香港地區,近年來競爭也是越來越激烈。這種情況,僅靠“硬背景”已經不足以穩拿offer瞭。

根據《哈佛學生報》(The Harvard Crimson)發佈的數據,哈佛錄取的研究型研究生中99.6%擁有學術科研經歷;美國排名Top30名校在讀碩士和博士學生中有科研背景的占比超過92.5%;在成功申請到美國名校的8653名學生中,有論文經歷占比超過64%。

在哈佛大學研究生申請系統中,必須要填寫個人的學術經歷;普林斯頓大學申請系統中要求填寫發表論文的題目、類型等信息;麻省理工學院也要求填寫發表的主要論文信息和個人學術經歷。

這些頂尖大學明白,在一個標準差內,SAT考瞭1600分的學生不能說他的標化就比考瞭1550的學生厲害,因為每個學生今天考的和明天考的成績就會差出一個標準差來——這是正常的情況。

如此,更能體現申請者“與眾不同”的“軟背景”就顯得非常重要瞭,而其中名校最為看重的一點就是申請者的“學術能力”。

正如麻省理工學院教授Graham Walker所言:“在錄取學生的時候,首先我希望看到我的學生擁有處理高強度學術工作的基本能力,當然我更希望自己的學生對所研究的專業有更深的理解,在未來有超越前輩的可能性。”

而就我自己的經歷來說,申請TOP30學校的學生裡,有70%是帶科研申請的,而且他們的本科背景、學習成績、實踐經歷都不弱。

這些都說明瞭兩個問題:

1.學校除瞭用考試成績衡量學生外,學生潛在的軟性實力也成為重要標準之一。

2.對於硬背景要求,99%的申請者都能滿足,在標化越來越卷的今天,沒有“軟背景”的加持,很難說一定能被錄取。

這也解釋瞭近些年,科研和競賽越來越火的原因。

說到這裡,幫同學們簡單總結一下,哪些同學適合“學術背景提升”。

1. 目標:沖刺G5、藤校、TOP名校的學生;想彌補背景,往前沖一沖的學生;

2. 地區:申請美國、英國、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區的學生;

3. 專業:理工、醫學、農學類;研究性的文科(如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公共政策分析等);部分理論與實踐同樣重要的商科,如金融、經濟學、管理科學等;

4. 時間和資金預算充足的學生;

5. 熱愛專業領域,對課題感興趣的學生;

參加一段科研,除瞭豐富文書內容、為申請加持,還能收獲什麼呢?

第一,學科視野

參加科研項目和競賽活動,你會接觸到學科的前沿領域,這對你個人開闊學科視野會很有幫助。

第二,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往表面說,是學術信息檢索能力、對文獻出處的敏感、論文結構化表述能力、學術研究流程的瞭解(選題原則、實驗設計、數據整理等),往深瞭說,是科研思維方式、批判性思維和學術信仰的建立。

第三,人際交往

科研項目中會有非常多的機會和導師互動。把握機會,在導師面前刷夠存在感是非常重要的。

這不僅能夠幫你獲得導師簽發的證明、推薦信,或者能以第二甚至第一作者的身份一起發表的論文;也能與頂尖名校的導師、教授建立深厚的學術聯系,這本身就是可遇不可求的機會,他可能會成為你日後研究生學習、生活中的重要人脈資源。

點讚(0) 打賞

Comment list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