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振华、王铭科当选第30届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臧振华,1947年生,台湾大学考古与人类学系毕业,联合博士。 来自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和东亚语言与文明系。 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考古组组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台湾及东南亚考古,包括史前文化关系、史前文化接触与文化变迁、史前聚落类型、史前社会等。 结构等。臧振华的研究为台湾史前文化的重建做出了很多贡献。 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澎湖群岛考古研究》(The of the Peng-hu)。 此外,他还将研究触角伸向东南亚,与菲律宾国家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合作,在吕宋岛北部海岸和卡加延河谷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回顾和验证史前文明的相互作用。台湾和菲律宾之间的文化关系,并讨论了南岛民族的起源和传播。

王铭科,1952年出生,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 来自哈佛大学东亚系,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所长、人类学组组长。 主要专着有《中国的边缘: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汉藏之间的羌族:中国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英雄先祖与兄弟民族:根源历史的文本与语境》、 《游牧 霸主的选择:面对大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落》。多年来,王铭恪一直致力于从历史学和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中国的边缘民族。他的代表作《大汉的边缘》 《中国》用西方的“历史记忆”和“民族认同”理论来解释自公元前2500年以来华北地区的气候和民族。人类生态的变化如何导致华夏边缘和华夏身份的形成,华夏边缘如何人们接受一定的历史记忆成为华夏,或者成为近代中国建国中的少数,王铭恪的大部分学术著作都在中国大陆以简体中文出版,在史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影响。

当曾国藩成为社会的“楷模”时,太平天国是否还是“一场伟大的民族革命运动”?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浦江在《太平天国历史观的历史语境解构——兼论国民党、洪洋、曾虎之间的复杂纠葛》发表在《太平天国历史观》第二期2014年《近代史研究》,论国民党太平天国历史观的演变,回顾太平天国从“匪乱”到“国民革命”的学术评价,曾国藩从“汉奸”到“国民革命”的转变“完人”,以及历史观演变背后的意识形态之争。

太平天国浓厚的民族革命色彩,主要是被后人抹黑了。 在清朝统治者眼中,太平军是“粤匪”、“叛军”; 在晚清革命党人的眼里,太平天国是一次伟大的民族革命运动,甚至连《石达开遗诗》等太平天国文献都是革命党的反满宣传篡改的。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将民族主义思潮追溯至太平天国和元明辛亥革命。 因此,民国以后,太平天国是“一场伟大的民族革命”的历史观得到了广泛认同。

作为太平天国革命的对立面,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等所谓的中兴名臣,在清末民初受到了人们的严厉批判。 它受到知识分子的追捧。 各种书刊上充斥着曾文正公的事迹、言论和思想。 曾国藩又一次成为了内圣外王的完人。

1931年后,对曾国藩的评价更趋于思想化。 右倾记者拿蒋介石和曾国藩作比较,主张“国民党继承曾国藩的文化立场,主张维护传统文化,只有三民主义才能救中国;共产党相信外国主义,不是适合中国国情。” 另一方面,抗战后期国共关系恶化后,中共也开始利用曾国藩影射蒋介石。 . 曾国藩作为一个政治文化符号,在国共两党的意识形态之争中具有很强的寓言作用。

曾国藩被重新讨论和重新评价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国民党在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继承了曾国藩和胡锦涛的文化立场; 因果关系。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曾国藩价值被重新发现和认可的重要时代背景。 在“毁灭时期”,曾国藩是民族革命的镇压者和旧传统的捍卫者; 在“建设时期”,曾国藩成为抵制外来宗教、捍卫中华文化的一面旗帜。

与前人的“非此即彼”论断不同,刘浦江教授认为,虽然曾国藩的价值得到认可,但国民党仍将自己视为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对太平天国的评价不仅没有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反而更明确地通过官令“禁止发表诽谤太平天国的言论”的形式表达了对太平天国的肯定态度。 因此,国民党两边继承了洪秀全、杨秀清、曾国藩、胡林翼,他们之间的关系微妙而错综。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罗斯士兵的家庭信件中的秘密

2014 年 6 月的美国历史评论 (The) 封面故事是关于东线的俄罗斯士兵和他们在 1915 年给家里写的信。第一次世界大战也被称为东方的“被遗忘的战争”,以及那些目击者的话它在过去常常被宏大的叙事所掩盖。 到 1917 年,有 1.3 亿俄罗斯男女参战,4000 万士兵的信件必须被军队审查以反映士兵的想法。 G. 以军人书信为文本,探讨一战俄罗斯军人的情绪。家书如何审阅? 如何根据军队的需要评估士兵的情绪? 作者从以往不被重视的角度,呈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俄罗斯士兵

本期还刊登九篇欧洲历史学家讨论美国历史教育的文章,重点关注欧洲移民和欧洲学术传统对美国史学的影响。 此外,科林·琼斯的论文《The of》和《The of the》重新审视了法国大革命中罗伯斯庇尔是如何被人民推翻的。

拿破仑帝国灭亡 200 周年

在拿破仑帝国灭亡200周年之际,法国著名公共历史杂志《历史》在7月刊推出拿破仑特刊,探讨帝国的崩溃。

英国学术界关注夹边沟

2014年6月,英国剑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季刊》(The China)收录了11篇论文,其中Veg的论文,以及:From the of Camp to a of the Anti-in-Day China, on以夹边沟死亡集中营的记忆,探讨对当代中国反右运动的再评价。 其他文章主题包括:广东和四川地方政治改革研究,政府在四川地震后农村重建中将农民转化为公民的努力,农村道路建设和非农就业,劳工非政府组织作为政治变革研究的力量等在。

同志社大学立命馆大学_香港大学出版社_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过什么

让我们飞向月球:朝鲜儿童读物中的科幻小说

由美国亚洲研究协会主办的《亚洲研究杂志》(The of Asian )于2014年5月出版了第二期。本期刊登了Dafna Zur对1956-1965年朝鲜儿童读物's (Let's去月球:在北方的阿东,1956-1965),以及对文章的评论。 与对西藏和东南亚的关注一致,本期刊登了永利对越南南部知识分子的探索以及周文星对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1876-1933 年)朝圣、观念和宗教思想的研究。

中央档案馆每天在网上发布战犯的书面陈述

7月1日,日本政府不顾民意和民意,通过了接近集体自卫权的内阁决议最终版。 7月3日,中央档案馆副馆长李明华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即日起,每天在网上发布一名被判刑的日本战犯的书面供述,共计45.

华人成立后,共收押关押日本战犯1109人,最终释放1017人,起诉45人。 2005年6月,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了中央档案馆编着的《侵华日军战犯口供》,收录了45名受审战犯的口供,并附有中央档案馆收藏的相关照片和资料档案。 图片。 为真实呈现供词原貌,本书采用供词原件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从日文翻译过来的中文原文出版。 这是我国首次系统公开日本侵华战犯的书面供词原文。 本书为揭露日本侵华战争的暴行提供了真实而丰富的文字资料。

此外,7月6日,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新华网联合主办的中英日文国家纪念网正式上线。 人们不仅可以在网上缅怀和哀悼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南京大屠杀”和被日本侵略者杀害的遇难者,还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和视频等方式了解更多有关他们的信息。

“医生、患者和历史学家——以医患关系为中心”工作坊在复旦举办

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举办的“新文化史系列工作坊”第一期于2014年7月6-7日在复旦大学举行。历史学家——以医患关系为中心”,议题涉及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医患关系的干预、古代疾病的概念和表述、现代商业文化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中西医的影响、中西医的交锋与对话、明清时期社会力量对医患关系的介入等。部分报告题目如下:

周其荣(美国伊利诺伊大学):the : Auto-and in Qing China

Hur(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和:清朝中国,1838-1886 年

谢百会(香港大学):明清时期脉诊知识的标准化

皮国利(台湾中原大学):现代国家身体、民族医学与个人——兼论胡适的择医观

陈浩(中国人民大学):身与语之间“病人”的生活世界——唐代病诗创作与药方交流语境

于庚哲(陕西师范大学):弥漫于天地之间——古代瘟疫致病性观念及其应对思路

罗婉娴(香港浸会大学):“期待”与“失望”:1894年香港政府与在港华人就防治鼠疫的辩论

赵静(上海社会科学院):性别、医疗​​纠纷与医患关系——以民国产科为例

陈明(北京大学):古印度的医患——以佛经记载为中心

张永安(上海大学):美国医学会与药物管制政治

蒋竹山(台湾东华大学):医生、患者与媒体:民国时期上海《钻石报》“医学问答”栏目初探

张忠民(复旦大学):近代上海对假药广告的社会反应

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过什么_香港大学出版社_同志社大学立命馆大学

龙伟(西南科技大学):民国医疗诉讼与医学会:基于《医疗诉讼案例集》的观察

长三角“世界史”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

6月30日至7月3日,“长三角‘世界史’研究生学术论坛:世界史研究‘重启’”在上海大学举行。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提交论文150篇。

主题演讲环节,波士顿大学James C.教授、上海世界历史学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潘光研究员、《历史月刊》编辑部周祥森编辑、北京大学王立新教授、浙江大学沉健教授、复旦大学李建明教授、厦门大学王旭教授、天津师范大学侯建新教授、上海大学陶飞亚教授、郭长刚教授分别作了主旨演讲。

罗志添新书探讨“转型时代”新旧之争

2014年7月,四川大学杰出教授罗志田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作《两条路:转型时代的新旧之争》。 “这本书的基本定位是通过具体的人如何做具体的事情来展示新旧之间的现代斗争。” 文件。

本书“序”中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晚清张德义多次将今天译作博物馆/房子的地方翻译成“集信园”。 对于后来的很多人来说,博物馆更多的是对过去的一种隐喻,但在张眼中,仿佛来自异域的东西才算是“新”。 这显示了新旧之间的紧张和对抗。

有意思的是,本书收录的论文也有新有旧,新的发表于2013年,旧的发表于1995年的《历史研究》。作为中国大陆近代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二十年来,罗志天试图辩证地看待“道从二”的世界。

中国慰安妇问题英文书首次出版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是否应该为二战期间的慰安妇问题承担历史和政治责任,正式道歉,一直存在分歧。 然而,学术界对中国妇女被日军拐卖奴役的研究却很少。

女人:来自日本的性(《中国慰安妇:日本帝国性奴的见证》),瓦萨学院邱佩佩教授与上海师范大学苏志良教授、陈利飞教授合着,由日本大学出版2013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出版社。2014年7月,该书平装版由香港大学出版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本书分为《战争回忆》、《幸存者之声》、《战后抗争》三个部分。 深入挖掘包括调查报告、地方志、目击者证词在内的众多史料,详细记录了二战时期的“战争”。 中国妇女在慰安所的惨绝人寰的生活,填补了亚洲特别是中国大陆“慰安妇问题”英文资料的空白。

发现中国革命传统,裴奕礼《安远》中译本问世

裴奕礼的《安远:探索中国革命传统》(:China's)于2012年10月由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文译本将于今年7月由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

费正清当年研究中国时,把中国革命看作苏俄布尔什维克革命的一部分,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是本世纪的社会主义。 为什么共产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这就是裴奕礼想要在本书中解释的问题。

中共革命初期,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在安源煤矿开展了影响深远的工人运动。 裴奕礼教授以此为案例进行分析。 归根结底,认为中共的持久生命力在于它能够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而不是在于它能够利用苏俄模式。 李立三在安源的早期罢工,是为了重新整合熟悉的文化资源,融入新思想,为共产党的革命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是国家主动操纵文化,塑造新的文化形象,并使其深入日常生活。 因此,她认为,当前共产党的持久生命力在于能够从更深层次的文化储备中汲取资源,而不是简单地追求经济增长。

毛泽东是如何开发非洲的?

2014年4月,海军出版社出版了《发展中的非洲:中国在毛时代对阿尔及利亚、加纳和坦桑尼亚的影响》(:The of China in , Ghana, and )。 作者 Chau 是加州大学政治学副教授。

发展非洲考察了 1950 年代至 70 年代中国在阿尔及利亚、加纳和坦桑尼亚的作用。 起初,中国人默默无闻地来到非洲,但他们所做的与其说是革命,不如说是务实。 尽管中国官方对非洲建设的支持充满了意识形态的豪言壮语,但他们在非洲的目标是让非洲成为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中国巧妙地利用其有限的外交、情报和经济工具来维持其在非洲大陆的持续影响力。 要为中国当前和未来的政策做好准备,就必须了解它过去在非洲所做的事情。 同样,要了解中非之间的真实关系,我们不仅需要展望未来,更需要我们回顾过去。

編輯:碩谷新聞聚合

點讚(0) 打賞

Comment list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