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地已经出版的图书,我们通常会支付版税。未出版的图书,我们使用内地出版社提供的编辑手稿,再由香港三联按照国际标准加工成书。”香港印刷,代替稿酬、版税、稿酬,或提供数卷菲林或印张印刷(大型画册一般提供香港印刷内页,一般为1-2千册)代替稿费,然后绑定成画册在内地销售。至于内地编辑,由于投稿人是内地出版社,稿酬或版税由内地出版社和编辑结算。这种方式已经实行多年,实现了中港合作、优势互补的作用,两地出版商和内地编辑普遍认为对各方都有利。”

2014年5月,北京三联书店、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分别出版了田嘉庆的《与王世祥先生的日子》。 这本书是2015年底才拿到的,最近才有时间看。 田嘉庆是王世祥先生的唯一弟子。 为纪念王世祥先生诞辰100周年,本书以师徒语言,详细介绍了王世祥先生在文物研究和日常生活方面的成就。 然而,香港三联出版社却只字未提王世祥先生明式家具作品的发掘过程,并试图将其介绍给世界的过程。 合同表示不满。 因此,我不得不如实描述当年香港三联出版王世祥先生明式家具作品的过程,以示真情,以正视之。

王世祥两部明式家具专着的出版历程

《明式家具鉴赏》和《明式家具研究》是已故文物学者王世祥众多文物著作中最负盛名的两部专着。 这两本书分别于1985年和1989年由香港三联书店以中文出版,畅销港澳台及海外。 其中,《鉴珍》还出版了北京文物版和台湾版。 随后两本书相继被译成英文,并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鉴赏》授权英、美、法、德等国出版社出版英文、法文、德文等外文版本先后,《研究》出版英文版。 这两幅杰作展现了明式家具的典雅与秀丽,吸引了万千爱好者,掀起了明式家具的收藏和研究热潮。 佳士得等国际知名拍卖行,叶承尧、刘竹白等著名收藏家也纷纷亮相香港。 还有田嘉庆(北京)、马未都(北京)、吴嘉恩(香港)等研究学者。 海外情况我不知道,但相信会有很多研究者。 王世祥先生后继有人,他无怨无悔。

80年代初,我是香港中资出版机构三联书店的总经理。 随着内地“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的大势所趋,港澳台及海外知识分子,尤其是知识分子普遍关注中国内地,从而掀起“文革”浪潮。中国热”,这是香港出版业的黄金时代。 时机已到!

当时,受文革影响,内地图书出口尚未正常化,但香港三联已经通过自身渠道获得了充足的货源。 我们逐渐认识到,单靠内地的出版物销售,不能满足港澳台海地区华人和外国人了解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现状的需要。 今后要多出版繁体字的各类书籍。 除中文版图书外,还应适当出版一些以英文为主的外文图书,并努力打入国际市场,满足老外和部分华人的需求。 于是马上扩大编辑部。 不过,稿件来源要靠内地出版机构的支持,以弥补香港稿件的不足。 当时,中资出版机构已组成以蓝震先生为首的“三联、中商香港总管理处”。 我去北京征稿,我作为三联出版社的代表参加。 首先参观文物出版社。 会长王方子先生,不仅是1939年加入生活书店的老三联,1946年至1948年也曾在香港生活书店工作,是我们的前辈。 王总知道我们来的目的后,毫不犹豫地让工作人员拿出了中介的选题方案供我们选择。 这个选题方案真是眼花缭乱,既很专业(比如发掘报告等书籍),也很通俗(比如书法碑),但我只喜欢王世祥老师的明式家具专着《中国传统家具》 《盛世——明至清初》认为,该选题具有学术水平,不仅可以中文出版,而且具备出版外文版并在全球发行的条件。 我为什么对这个话题感兴趣? 这与我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在上海和北京从事过一段时间的外文图书进口有关。 早知道40年代,法国人魏志(Vetch)在北京开店,曾出版过在辅仁天主教大学任教的德籍学者艾克教授(1896-1971)用英文写的中国家具书大学在北京——《中国紫檀家具》(-ture),我在香港 又获悉魏志后来从北京移居香港,受聘主持香港大学出版社。 不久,英文版的《中国红木家具图谱》也在香港由报刊出版,行销港澳及海外。 说明外国人早就有收藏家具的传统和习惯,现在连中国家具也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我立即向王总汇报了这部作品是否可以考虑由文物和香港三联出版。 王社长非常支持香港三联,马上邀请王世祥先生到出版社与我会面。 我读了这部著作的手稿并与他详细讨论后,发现这确实是一部史无前例的明式家具研究学术专着。 通过交谈,我对王世祥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原来,他出身世家,抗战时期获燕京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抗战后期,他奔赴抗战后方。 中国著名建筑学者梁思成被安排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助理研究员,直至抗战结束。 在此期间,他不仅在李庄从事田野调查工作,还研读了《造法实》、《清代匠规》等古籍,对他后来的漆画研究和明代研究有很大帮助。风格的家具。 抗战结束后,他为国家追回抗战时期被掠夺的文物做了大量工作。 这样一位中西文物专家,解放后30多年都被人为埋葬在尘土中! 不过这本专着以文字为主,插图的摄影质量也很差。 如果照原样发表,效果肯定不会好。 因为对选题和作者有信心,也了解香港和海外读者对此类书籍的编印要求,所以大胆提出新的出版计划:建议王世祥先生编一部大型的绘本以图片为主,可以先出中文版,再尝试出英文、法文、德文等外文版本。 第一枪打响后,再出版这本学术专着也不迟。 这个方案得到了文物出版社和王世祥先生的认可,于是作为两家出版社的合作项目逐步实施,双方也签订了合同。 这两本画册分别命名为《明式家具鉴赏》和《明式家具研究》。 这是这两本大型画册的编辑黄天雄提出的,并得到了文物出版社和王世祥先生的认可。

中国的老知识分子太值得尊重了。 为启动《明式家具鉴赏》的出版,所有照片必须按照国际标准重新拍摄。 抛开年龄不谈,王世祥先生决心带领团队翻拍这部电影。 他搬出自己的藏品,又到故宫和陈梦的住处挑选各种典型家具,由文物出版社的专业摄影师拍摄。 硬木家具很重,他自己动手,参与维修甚至吊装。 他累了是可以理解的。 当时内地还缺乏专业的摄影用品,三联就提供了摄影用的底片和背景纸。 三联还经常派设计师到北京参与摄影工作,使成品的构图和分色达到国际大型画册的制版要求。 总之,三联为这本书投入了大量资金和设计力量。 这部大型画册《明式家具鉴赏》的原稿在王世祥先生、北京文物、香港三联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一年多完成。

当时,香港三联的编辑出版部刚刚成立,能够编辑面向世界的大型画册的人选还很紧缺。 认识多年的黄天师兄,刚从日本留学回来。 我知道他的学历和工作经历足以主持这种画册的编辑工作。 因早年在澳门做过记者,喜欢阅读中国文史书籍,擅长书法。 1977年至1984年在日本东京打工留学,毕业于东京法政大学社会学系。 毕业后留在图书馆研究中日关系史一年多。 他经常每周去神田书店街找书。 . 同时,他还参与编辑出版了二轩社《中国篆刻丛书》(四十卷)。 二选社是享誉世界的书画美术出版社。 黄天弟兄参与其中,让他也学到了高级的出版工作。 我早就欢迎他来书店工作,这也是他的心愿。 1984年他学成归来,我立即正式向他发出邀请。 我们还以引进人才的形式申请他来港工作。 1985年获批后,随即来港加入香港三联,主持编辑本专辑。 果不其然,在他的带领下,在尹文、马健健、李锦荣等编辑设计师的配合下,只用了7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所有的剪辑设计工作。 在此期间,他认真研读稿件,如有疑惑、疑惑,都会认真地来信或电话向王世祥先生请教或讨论。 出版方面的问题要一一提出,并分别会同有关人员研究。 两张画册的名称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的,都得到了北京市文物局和王世祥先生的认可。 正因为黄天对这两本明式家具画册的出版如此重视,他不仅阅读了两本画册的手稿,还无数次直接书面请教王世祥先生,甚至还趁机北上出差。 直奔王世祥先生的方家园老宅,在满是明式家具的房间里咨询、讨论,甚至提出王世祥先生没有考虑过的问题。 黄天师兄编辑了王世祥先生的作品,可谓是天作之合。 黄天师兄完成这两部名著的编修工作后,也堪称明式家具专家了!

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_香港大学出版社_中国医药科技出版地址社

1985年9月,中国人编着的第一部大型画册《明式家具鉴赏》终于在香港出版。明式家具展。 展品借自香港本地藏家罗桂祥先生、梁建田先生,吴嘉恩女士、袁淑华女士。 新书发布会在香港文物界、艺术界和新闻出版界引起轰动。 王世祥先生成为新闻焦点,各文物艺术团体邀请他演讲。 英文演讲让与会者大吃一惊。 此外,为了本书的出版,黄田师兄还提出用红木盒出版200册特集,并请王世祥先生一一署名。 它已经被预订满了。 这本售价450元的大型绘本成为畅销书。 同年秋,连同专家翻译的英文手稿被带到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并就美、法、德三个外文版本达成协议。 1986年以来,陆续出版。 中国版除香港三联版和北京文物版外,还出版了台湾版。

自《明式家具鉴赏》一炮走红以来,读者都在翘首期盼王世祥先生最重要的学术专着《明式家具研究》。 因为《鉴珍》赚了钱,三联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出版这本专着,王世祥先生国际学术地位的确立和《鉴珍》的畅销为这本专着保证了市场。 《研究》全书近30万字,插图300多幅,图版400多幅。 考虑到内容和读者的便利性,黄天雄决定提高专着的出版规格,将其编辑成正文册和版册,精装和保护盒,并调动整个美术设计团队投入到精心精装的装帧设计中工作。 当时,他与陆志昌一起,与李锦荣、马健健等人一起构思设计,《明式家具研究》终于于1989年7月在香港出版。中英双语出版,但这是后话。 因为我六十岁了,于1986年6月30日退休,之后的工作都是在黄天师兄的带领下完成的,在此只能表示感谢。 本来,我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把王世祥先生以前学过、玩过的其他知识,陆续出版成书。 明式家私书赚的钱用来补贴其他可能亏本的书,但我已经辞去职务,无法实现这个抱负。 然而,王世祥先生在两本明式家具画册的出版后,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学者。 许多出版社争相为他出书。

王世祥两部明式家具专着版权问题症结

中港合作出版优势互补

前文已经提到,仅靠内地出版物供给已经不能满足港澳台海地区华人和外国人了解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现状的需要。 以后要多出版繁体字的书。 除中文版图书外,还应适当出版一些以英文为主的外文图书,并努力打入国际市场,满足老外和部分华人的需求。 但香港的稿源严重不足,香港出版社也很难直接向内地作家和文化学术机构征集稿件,于是想出了与内地合办的办法出版社。 打印。 我们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中央和地方出版社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获得了许多适合港澳台及海外读者的稿件。 当时,大型画册的出版风行于港澳台及海外。 先后与中国大陆建筑、文物、天津美术等出版社合作出版了《敦煌美术》、《中国古代建筑》、《苏州园林》、《西藏布达拉宫》、《中国园林艺术》、《黄河》在天空中》、《藏传佛教艺术》等很受欢迎,大型画册也适合与国外出版社合作出版英文和其他外文版本。 对于在大陆出版的书籍,我们通常会支付版税。 对于未出版的图书,我们采用内地出版社提供的编辑稿件,再由香港三联按照国际标准加工成书。 香港印刷后,以版税、稿酬代替,或提供数卷菲林或印张印刷(大型画册一般提供香港印刷内页,一般为1-2千册)代替版税,然后装订成画册在内地销售。 至于内地的编辑和作者,由于投稿人是内地出版社,稿酬或稿费由内地出版社和编辑结算。 这个办法实施多年,取得了中港合作、优势互补的效果。 两地出版商和内地编辑普遍接受,认为对各方都有利。

編輯:碩谷新聞聚合

點讚(0) 打賞

Comment list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