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papi醬受邀上《魯豫有約一日行》,閑暇之餘聊起這樣一件事,引起無數媽媽強烈的共鳴。

因為工作的緣故,她和先生早早將一歲三個月大的兒子送到托育機構。

本想著多出一些自由時間好好搞創作,又能讓傢裡老人稍微輕松一點。

沒想到卻引來罵聲一片。

觀眾不理解,很難接受這麼小的孩子“被迫”離開媽媽;

網友覺得她這當媽的“隻生不養”不合格。

面對所有人的“負面”反饋,papi醬感到莫名其妙。

自己發小在美國準備生寶寶,那邊日托服務最小的嬰兒是4個月;日本的機構,也能接收6個月以上的寶寶。

但放在國內,大眾的接受度遠沒有想象中高。

尤其是雙職工傢庭,生養一個孩子往往意味著有一方父母大概率會被捆綁在傢裡。

與其犧牲自己、老人,把孩子交給保姆阿姨,不如選擇一個放心的專業機構,讓孩子被照顧得更好。

坦白說,身為父母,看到papi醬這段“辯駁”,心裡實在解氣。

獨立女性如她,努力學習做一位好媽媽,給孩子需要的吃喝用度、關愛溫暖,尚且因為這樣的“養育計劃”被網友罵。

何況我們身邊每一個普通的、被迫犧牲掉自己事業、愛好的媽媽們呢?

就如papi醬所說:

“很多人會因為你生瞭孩子之後,戴著有色眼鏡開始去看你,他們認為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這是一個媽媽做的,這是一個媽媽什麼什麼……”

這就是每一個“媽媽”,正在面臨的困境。

從她生下孩子那一刻起,所有的焦點,自然而然放在她如何帶孩子,怎麼養孩子。

似乎很少人會先關心一下她:你怎樣瞭,還好嗎?

01.

媽媽的心酸苦楚

經歷過的人才知道

3年前,papi醬生下孩子正式成為“媽媽大軍”中的一員。

和官宣懷孕時的光彩奪目狀態截然不同,升級後的她,疲憊感肉眼可見。

兒子是高需求寶寶,完全沒有連續睡眠,經常兩小時、三小時醒一次,一天下來,總能把她的精力全部耗光。

曾經的她,覺得復習、讀研、拍短視頻很苦很累。

可自從“收獲”一個兒子後,終於幡然醒悟:啥都不如當媽累,當媽最累。

生孩子,就像開盲盒一樣,永遠不知道會面臨什麼,經歷什麼。

隻有真正體驗過瞭,才會意識到,人和人之間的悲歡根本不相通,沒當媽和當過媽的心情,一個天一個地。

有瞭孩子後,女人天性裡的母愛確實更容易被激發起來,擁有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但也如Papi醬說的,“勞累和疲憊也是真實地存在著”。

無論誰當瞭媽媽,都逃脫不瞭這樣的“命運”,每天總有幹不完的事,操不完的心,24小時硬是過成48小時。

蔡少芬前不久在節目《送一百位女孩回傢》裡,披露瞭自己當媽後的生活“巨變”。

自從生下第一個孩子後,再到最後的老三,她整整10年沒睡過一個整覺。

隻要不出去工作待在傢裡,她就是全職媽媽,從孩子開始睜開眼睛,都不會再有自己的時間。

晚上凌晨4點多,兒子喊著要奶嘴;5點多,開始準備早飯,給女兒梳頭綁辮子。

在三個不同需求的孩子中來回切換,蔡少芬每天忙成陀螺,不停轉,不停滿足和應付孩子。

然而,這還不算最苦。

因為長時間抱孩子,她的肩膀、胳膊早就患有肩周炎,做不瞭大幅度動作,隻能獨自默默忍受難受的疼痛感。

真不是女人當瞭媽變矯情,愛作又敏感。

而是身份的轉變,生活狀態的落差,以及身心受養育孩子的不可避免的影響,讓她們背負瞭太多。

她們肩上扛著的,心理承受的,遠遠超過常人所能的想象。

不說,不代表沒有,隻是別人無法感同身受,以為當媽很輕松,就該整天圍著孩子轉。

02.

世界對媽媽的“嚴苛”

是最不公平的待遇

看過一位普通的年輕媽媽發的帖子,內容全是自己當媽的“委屈”。

第一次照顧小寶寶,換尿片、喂奶粉、哄睡。

因為沒有經驗,寶寶的屁股被屎尿泡到起紅疹,奶粉溫度沒調好寶寶吐奶,寶寶胃脹氣哭鬧不休,怎麼哄都不行。

傢裡的老人不願幫忙,還暗戳戳說她沒奶水,連個寶寶都照顧不好。

老公第二天要上班,怕吵睡不著,早就在孩子出生後搬到隔壁房間一個人睡,喊他過來搭把手都要三催四請。

有一次給寶寶剪指甲,力度沒把握好,不小心剪掉寶寶一小塊皮。

寶寶被驚到哇哇直哭,婆婆聞訊而至,話裡話外全是嫌棄,怪她年紀輕輕卻笨手笨腳,沒有個當媽的樣。

類似這樣的日常,她每天都在經歷和面對,仿佛生瞭孩子後,身邊的人都有資格對她指手畫腳,說她各種不是。

她覺得很崩潰、痛苦,不知道該怎麼處理。

現實中,對媽媽的“嚴苛”有何止這一些?

像Papi醬,早些年在節目中給自己的人生做排序,隻因為將自己放在第一位,孩子排第三,就被網友罵自私、沒有母愛和親情。

後來又因為“意外”懷孕生子,沒有讓孩子跟自己姓就被一群噴子冷嘲熱諷,罵她“婚驢”。

產後8個月火速復出,這本是正常的產後媽媽休假後的“上崗”,卻總有人陰陽怪氣地指責她:

這麼早就急著出來搞錢,不用管孩子瞭對吧?

聽聽看,整個世界對一個“媽媽”的惡意,有時候真的大到會壓死人。

其實何必呢?

母子連心,沒有任何一個人比她更疼愛自己的親生骨肉,不想天天和孩子待在一起,不是想方設法給孩子最需要的愛和照料。

但她不是天生就會當媽媽,怎麼換尿片、泡奶粉、哄睡、高質量陪伴孩子……這些都需要時間慢慢學。

她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孩子的愛,甚至常常自責做得不夠好,不像別的媽媽那麼全能厲害。

所以請別再攻擊、打壓她,任何一句批評和指責,聽上去很輕,可壓在她身上卻是千斤重,會讓她更加喘不過氣來。

03.

每個女人成為“媽媽”之前

都是她自己

相信很多媽媽,自從有瞭孩子後,似乎連名字都被人遺忘瞭,總被稱呼為XX媽。

有些媽媽對此特別抵觸和敏感。

就像這位博主一樣,別人想要給她備註某某媽,她果斷拒絕,隻想擁有屬於自己的名字。

這樣的價值理念,和Papi醬如出一轍。

“對人來說最重要的,首先是自己。你自己對自己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對於每個媽媽來說,XX媽不過是新添加在自己身上的標志、頭銜,但不應該是成為生活的全部重心。

比起XX媽,或者其他約定俗成的“當媽條規”,如何繼續做自己,才最重要。

在魯豫采訪Papi醬的節目中,最令大傢感動和認同的,是Papi醬對自己事業的堅守。

有老公、老人的支持做後盾,她得以出差錄節目、固定時間到公司搞創作拍視頻,一如既往地自由和自在。

別人罵她、踩她,她都不為所動,始終堅守自己的初心和原則。

在她看來,不能因為成為父母,就忽視身份的多樣性。

在不同的聲音下,她會自我解釋:我是媽媽,是上班族,是女兒也是妻子。

不管同時身兼多少個身份,扮演多少角色,唯一丟不掉的就是“自己”。

一位資深編輯在采訪中,講過自己媽媽做過很酷的一件事。

那時她剛生完孩子坐完月子,傢裡有月嫂幫忙,媽媽沒什麼事情做,很快就決定訂機票和爸爸去海南旅遊。

乍一聽,媽媽似乎有點狠心,在她最需要支持、引導的時候飛走瞭。

但媽媽卻不這麼想,她覺得“我的人生是我的,這都是我的自由,我想過我的生活,你不能把我綁在你這兒,你不能對我有任何的期待”。

這個觀念,給她很大的觸動和提醒。

如果能像媽媽這麼酷,她起碼能減少很多焦慮。

說到底,“媽媽”這兩個字,從來不應該是對女人的一種束縛,更不是唯一的標簽。

《黃金時代》有這樣一句話:“我不能選擇怎麼生,怎麼死,但我能決定怎麼愛,怎麼活。這是我要的自由,我的黃金時代。”

每個女人都有自己想做什麼,怎麼活,怎麼過的自由。

她要的是包容、理解和支持,唯有允許她做自己,解放她的心,她才能真正活得輕松和快樂。

遵從自己內心去做任何決定,是每一個媽媽最應該擁有的權利。

04.

做媽媽,也許對很多人來講,是一份責任、榮譽。

因為多瞭這個身份,從此多瞭一份牽掛,被賦予更多力量和勇氣。

但即便如此,也別因為這兩個分量十足的字,把自己鎖在在某種人設當中。

永遠記住,“媽媽”這個身份,是完整瞭我們的人生,而不是讓我們失去最美好的自己。

我們是媽媽,但最值得被提起的,是自己,那個有夢,有規劃,有幹勁活力的自己。

共勉。

點讚(0) 打賞

Comment list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